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钱 穆(1895—1990)
史学大家、一代通儒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 龙(1982— )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1949年至1964年,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期间,开设了数十门中国历史文化的相关课程,同时期在校内外所作学术讲演更是不可胜数。1953年至1963年间,叶龙先生入读新亚,受业于钱穆,详尽记录和整理堂上讲课和学术讲演。近年来,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的讲课稿陆续由叶龙先生整理出...
评分历史的历史课本 ——最通俗的《中国通史》 历史是有回声的,这是每一个爱读史书的人都听书过的,但是历史课本里面也有属于它的历史,去过不信的话,读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大约是能够体会出来的。与现在这些“矫揉造作”非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分类和解释的课本相比较...
评分一代通儒钱穆先生尤以治史闻名,所著《国史大纲》风行至今。相较于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如今我们捧读的《中国通史》可谓精简读本。原因在于这是钱先生开设《中国通史》的课堂实录。在短短的授课期间,将一部中国史纵横概要,必然是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的。钱先生三度讲授《中...
评分一代通儒钱穆先生尤以治史闻名,所著《国史大纲》风行至今。相较于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如今我们捧读的《中国通史》可谓精简读本。原因在于这是钱先生开设《中国通史》的课堂实录。在短短的授课期间,将一部中国史纵横概要,必然是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的。钱先生三度讲授《中...
评分老钱的大国骄傲感略重
评分偶有独到见解,很是失望。
评分钱穆宾四先生乃一代通儒,以治史闻名,所著《国史大纲》与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各领风骚,见解独到。因《国史大纲》为繁体竖排版,怕理解不逮,先读其精简教学读本《中国通史》。轻松愉悦读完,内容确实简化,不少率性口语化的叙述,无不体现钱穆先生论人论史的特有腔调,论事评人不仅仅要了解当时人物事,而且也要清楚当时之社会,更而当时之风气,先生言“杨贵妃进宫时,天下之大乱早已造成了,故不能责怪贵妃。”“王莽能装数十年,亦极伟大。”中国历史的”一线头“概念等,耳目一新焉。先生对中中国历史有着无比的情怀和崇敬,要求知识分子要有”历史智识“,“对中国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国家要有历史才能强盛“。
评分初学者最佳读物
评分对于历史带着温情与敬意. 想读国史大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