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弗蘭納根1961年齣生於塔斯馬尼亞島,是當今澳大利亞最重要的作傢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名記者和製片人。他的每部作品都備受矚目,1994年的處女作《河流領路人之死》被《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評為“澳大利亞文學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1997年的第二部作品《一個巴掌能拍響》,在澳大利亞的銷量超過15萬冊,之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入圍第48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
2001年,弗拉納根依據畫傢威廉•古爾德的經曆寫齣瞭《古爾德的釣魚書》,奪得2002年英聯邦作傢奬。2008年推齣《欲望》,獲得昆士蘭總理奬、西部澳大利亞總理奬和塔斯馬尼亞圖書奬,該書亦成為《紐約客》、《華盛頓郵報》、《倫敦觀察報》等報章雜誌的年度好書。
2014年,他憑藉《深入北方的小路》獲得布剋奬,本書被《衛報》稱為“大師之作”。
2014年布剋奬獲奬作品!曆時12年,終成戰爭與愛的史詩!
澳大利亞醫生多裏戈·埃文斯在二戰中成瞭日軍的俘虜。他每天在戰俘營的工作除瞭治療生病、殘疾的戰俘,還要負責從他們中挑選齣日軍規定的人數,去修建泰緬鐵路。在修建這條“死亡鐵路”的過程中,每天都有人因為毆打、飢餓、熱帶疾病和繁重的工作而死去。白天,多裏戈·埃文斯要想辦法營救那些在死亡綫上掙紮的戰友。晚上獨自一人的時候,他會想起人生中經曆過的唯一一次真正的愛情,日復一日地等待著艾米的來信。終於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而這封信卻改變瞭他的一生。
理查德·弗蘭納根的父親是二戰時期修建泰緬鐵路的日軍戰俘營中第335號戰俘。根據父親的經曆,弗蘭納根用瞭十二年完成瞭這部小說。
今天读了230页英文小说,读完了《深入北方的小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此书是2014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 布克奖评委们认为此书是布克奖颁奖史上难得的经典作品(masterpiece),读完此书我认为这种评价完全合情合理,在我看来此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伟大"...
評分二战时期,理查德·弗兰纳根的父亲成为日军的战俘,被迫修建泰缅铁路的“死亡线”,作为战俘营的幸存者之一,他在期间的经历了人间地狱般地磨难,因为父亲的亲生经历,促使了作者历经12年,几度易稿,写了这本《深入北方的小路》。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位澳大利亚的军...
評分二战时期,理查德·弗兰纳根的父亲成为日军的战俘,被迫修建泰缅铁路的“死亡线”,作为战俘营的幸存者之一,他在期间的经历了人间地狱般地磨难,因为父亲的亲生经历,促使了作者历经12年,几度易稿,写了这本《深入北方的小路》。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位澳大利亚的军...
評分丁尼生在《尤利西斯》中这样写道:“我自己是我全部经历的一部分,而全部经验,也只是一座拱门。”诗句里,奥德修斯在特洛伊之战后历经波折回到家中,那把老骨头却仍然在十年漂泊的余震中咯咯作响,期待再次起航。向往未知,不懈奋斗,热血未冷,一个英雄。 而理查德·弗兰纳根...
評分一場戰爭把所有戰俘都變成瞭奴隸,活著盡一切可能得活著,隻為瞭能迴去尋找那失去的愛情,最後都是謊言…………
评分小說本身很好,翻譯很差
评分有一種小說,你明知道它非常好,卻很難進入。弗蘭納根的這本小說情節並不復雜,主要寫一位二戰期間修建泰緬鐵路的澳大利亞戰俘的一生。語言詩意內涵豐富,卻有些用力過猛,難共情;結構上開篇經過設計,閱讀艱難,結尾略草率;關於苦難的描寫真實可感,容易聯想到萊維的《這是不是個人》。整體是佳作。
评分讀過之後很沉重,弗拉納根這本書完全應該獲得布剋奬,書中的日本軍人也脫離瞭曾經的臉譜化形象,一個一個離去之後隻能想起一句話“塵歸塵,土歸土”
评分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泥濘的小路邊,在吞沒一切的黑暗中,孤零零生長的絳紅色的花,就像作為終章題目的俳句那般,小林一茶寫下:今世/我們行走在地獄的屋頂/凝視繁花。讀到後來,心中酸楚。2017.10.6。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