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鮑裏斯·格羅伊斯(Boris Groys)是當今文化和藝術評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是哲學傢、藝術評論傢、媒體理論傢,尤其因他對晚期蘇聯後現代藝術和文學的研究而享譽國際。他的寫作涉及當代文化和藝術的廣闊領域,並在從法國後結構主義到現代俄羅斯哲學的各種思潮中汲取靈感。他現任教於紐約大學藝術史學係。
- 譯者簡介 -
潘律,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現當代中國及東亞視覺文化和藝術、空間記憶,以及媒體理論。曾在柏林科技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福岡亞洲美術館和柏林藝術與都市研究中心擔任訪問研究者和藝術傢。
- 編輯推薦 -
·杜尚的《泉》、馬勒維奇的《黑方塊》、濛德裏安的格子畫……這些藝術作品的創新究竟有何意義?它們的文化價值究竟從哪兒來?
·著名藝術評論傢、策展人鮑裏斯•格羅伊斯為我們創設瞭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使一係列關於神聖和世俗(什麼纔算是文化?)、傳統和斷裂(文化如何進入檔案庫?),以及時尚和曆史之間關係的話題得以展開。
·格羅伊斯擅長將不同的哲學傳統(從法國後結構主義到現代俄羅斯哲學)融入他具有啓示意義的分析中,這些問題直指當今文化生産的核心,展現齣他極其寬廣的思想維度。
- 內容簡介 -
本書探討瞭當代文化發展中一個極為關鍵的議題:創新。不論是理論傢、作傢還是藝術傢都不斷被要求去創造新的東西。但是“新”這個概念本身已經徹底發生瞭變化。“新”的定義隻能以它和現存的和舊有東西之間在某個文化中的關係來確定。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是由它和其他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現實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這就意味著在文化中,創新其實是一種重估價值的過程,從本質上說,創新是一種經濟層麵上的運作過程。而每個希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參與這種價值交換。
對格羅伊斯來說,創新是一種對文化的否定式適應。藝術品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來適應傳統成為瞭評價藝術作品的主要標準。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領域如今可以進入文化檔案庫。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現成品。本書通過對新與舊、日常和文化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展現瞭藝術和理論是如何獲得文化價值的過程。
试图为艺术的体制建立某种模型的尝试其来有自:无论是阿瑟·丹托、乔治·迪基抑或是霍华德·贝克尔与布尔迪厄,甚至是更早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似乎都试图让文艺与古老的现实主义信条脱钩,转而把艺术呈现为一种不断自证的场域或制度。格罗伊斯的这本书是把这类工作的逻辑推...
評分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
評分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
評分试图为艺术的体制建立某种模型的尝试其来有自:无论是阿瑟·丹托、乔治·迪基抑或是霍华德·贝克尔与布尔迪厄,甚至是更早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似乎都试图让文艺与古老的现实主义信条脱钩,转而把艺术呈现为一种不断自证的场域或制度。格罗伊斯的这本书是把这类工作的逻辑推...
評分试图为艺术的体制建立某种模型的尝试其来有自:无论是阿瑟·丹托、乔治·迪基抑或是霍华德·贝克尔与布尔迪厄,甚至是更早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似乎都试图让文艺与古老的现实主义信条脱钩,转而把艺术呈现为一种不断自证的场域或制度。格罗伊斯的这本书是把这类工作的逻辑推...
高二讀,幾節早讀課低頭偷偷看。
评分適閤搭配朗西埃那篇《為什麼一定要殺掉艾瑪・包法利》
评分尤其喜歡中間的三分之一,分析藝術品的部分很帶感。他提齣瞭一套自創的解釋創新尤其是後現代藝術創新的理論,感覺是對審美現代性的重新解釋,或者是以文化價值和世俗物的交換重述瞭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兩個方麵,但完全沒用威爾施和費瑟斯通,用瞭點丹托。
评分寫得不錯,“新”主要取決於它在現存符號係統、價值體係下的關係,不存在與傳統完全割裂的新。當單個事物發生瞭與價值界限相關的位置改變,創新便齣現瞭,這也是為什麼異質性的、反建製的作品經常被認定是“新”的。
评分感謝某著名批評傢的推薦,讓我難得跳齣來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當Civilization裏Simon Schama說“我們可以爭論很久什麼是文化,但是當文化的對立麵擺在我們麵前,我們就知道瞭什麼是文化”的時候,他其實也在說,文化是由這樣一個界限定義的,它可以變化,但卻不能沒有。這本書不涉及何為本真性,本真性是否存在的問題,升值和貶值是平等地動態存在的,並不會對所謂“本真”“重要”的事情加以寬容。因此它展示瞭把一切事物轉化為創造的可能性,不僅藝術領域,思想、學術、創業,都在這種“新”的邏輯下試圖與原本不被估值的東西交換,以增添自身的價值。當然,有時候這種交換就是赤裸裸的掠奪。把小便池陳列到美術館裏,和把免費的小便池變成收費的,這兩者哪個更讓人難以接受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