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讲稿

俄罗斯文学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品人:
页数:380
译者:丁骏
出版时间:2018-6
价格:6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76184
丛书系列: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纳博科夫
  • 文学评论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俄罗斯
  • 文学理论
  • 外国文学
  • 文学
  • 文学研究
  • 俄罗斯文学
  • 文学讲稿
  • 经典文学
  • 俄国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学史
  • 文学作品
  • 文学研究
  • 作者讲稿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国高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课。《俄罗斯文学讲稿》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纳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六位重要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现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带着乡愁的讲稿绝非枯燥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以同为作家的灵感和天才之光,带领读者穿梭于那片未经砍伐的俄罗斯文学森林,那是纳博科夫失落的家园,是他从幼年时代即纳入血液的精神养分。他从细节着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极具个人风格的褒贬,尤其突出的是对纯粹的艺术性的赞美,对“庸俗”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虚伪乏味文学的嘲讽。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罗斯文学及纳博科夫研究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纳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艺术是一场神圣的游戏。”科学家对事实的尊重,作家对充满想象力的伟大作品背后复杂微妙的激情轨迹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正是纳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独特魅力之一。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堂,让阅读回归阅读,品尝细节的魔力,与鲜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纳博科夫精通托尔斯泰、果戈理和契诃夫,认为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最棒的小说家。当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阅读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洛丽塔》《爱达或爱欲》《微暗的火》,等等。”——《时代》杂志

“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风格令其讲稿不囿于教学之樊篱而达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杂志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信息

原编者前言
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
尼古拉• 果戈理
《死魂灵》
《外套》
伊凡• 屠格涅夫
《父与子》
费奥多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鼠洞回忆录》
《白痴》
《群魔》
《卡拉马佐夫兄弟》
列夫• 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宁》
《伊凡• 伊里奇之死》
安东• 契诃夫
《带小狗的女人》
《在沟里》
《海鸥》笔记
马克西姆• 高尔基
《在木筏上》
非利士人和非利士主义
翻译的艺术

附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有没有台版的书啊?大陆的阉割太多。比如那个《固执己见》,应该译《坚持己见》,且译误太多,是有意无意的,大家都懂。豆瓣上讨论的帖子似乎都被删了。 又如惠特曼的散文集,里面独缺《民主的远景》这篇文章。大陆能不能不要脸如此程度!

评分

这本书我同样没读过,也决不会去碰它。因为这本书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写这本书的人不是一个俄国人,而是一个美国人——不,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是,他只是一个弃儿。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只是像观察蝴蝶一样,把蝴蝶们分门别类,哪种好看,哪种不好看,哪种有赏心悦目,哪种...  

评分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评: “缺乏品味,处理人物方式单调,个个都有前弗洛伊德情结,沉溺于描写人类尊严所承受的种种悲剧不幸。我本人不喜欢这种让他的人物‘在罪恶中走向耶稣’的耍宝写法,而另一位俄国作家伊万•布宁对此有更直率的评价:‘张口闭口都是耶稣。’” “很遗...  

评分

评分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用100页的篇幅去细细分析了他喜爱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成为这本小书最大的亮点。文中纳博科夫从细节入手,试图通过一个又一个场景,一个又一个细节,去证明《安娜·卡列尼娜》的伟大之处。 奥勃朗斯基一家 《安娜·卡列尼娜》以奥勃朗斯基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老纳享誉世界的,可不止那么点著作吧? 斩首之邀、防守、 黑暗中的笑声、说吧,记忆、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普宁、庶出的标志 等等难道不列上来吗? 国内对老纳的介绍引进时间甚晚。梅先生首度译介普宁已经是1981年了,微暗的火和洛丽塔也处于译入国内的首批,也已是87、89年。其时西方的相关研究和批评赞誉早已走了好几轮流程,有了许多次发展转变了。 纳博科夫不是什么单调的文体家或是技巧的魔术师,其小说的真正的“内容”即蕴藏于形式之中,隐含于艺术手段之中,他的世界是“方法、主题、文体三位一体”的。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否定是源于本质上文学观的对立,而非其他什么随性或卑劣的原因。 这是一种读者们不必完全认同,但真的也不能完全不抱以尊重的具备一定价值的冲突。

评分

一咬牙,把《契诃夫小说全集》买了

评分

纳博科夫可是真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啊

评分

一咬牙,把《契诃夫小说全集》买了

评分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里最好的一本,讲俄罗斯仿佛重返主场。唯一的问题是踩陀捧托。对于大部头经典作品难啃这件事,我觉得看话剧音乐剧是一个弥补手段。想象在纳博科夫的班上上课是什么感觉,也许是又好笑又感受到了智商碾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