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国高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课。《俄罗斯文学讲稿》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纳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六位重要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现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带着乡愁的讲稿绝非枯燥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以同为作家的灵感和天才之光,带领读者穿梭于那片未经砍伐的俄罗斯文学森林,那是纳博科夫失落的家园,是他从幼年时代即纳入血液的精神养分。他从细节着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极具个人风格的褒贬,尤其突出的是对纯粹的艺术性的赞美,对“庸俗”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虚伪乏味文学的嘲讽。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罗斯文学及纳博科夫研究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纳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艺术是一场神圣的游戏。”科学家对事实的尊重,作家对充满想象力的伟大作品背后复杂微妙的激情轨迹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正是纳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独特魅力之一。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堂,让阅读回归阅读,品尝细节的魔力,与鲜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纳博科夫精通托尔斯泰、果戈理和契诃夫,认为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最棒的小说家。当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阅读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洛丽塔》《爱达或爱欲》《微暗的火》,等等。”——《时代》杂志
“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风格令其讲稿不囿于教学之樊篱而达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杂志
俄罗斯文学讲稿这本书在我的床头放了起码有半年。当初买来本想一口气读完,但卡在了第一部分,果戈里。因为当时我没有看过《死魂灵》,乞乞科夫是何许人也完全没有概念。而读这种文学评论类书籍前要是没看过评论的对象,就如同隔着起雾的玻璃看风景一样。于是我找来死魂灵去读...
评分俄罗斯文学讲稿这本书在我的床头放了起码有半年。当初买来本想一口气读完,但卡在了第一部分,果戈里。因为当时我没有看过《死魂灵》,乞乞科夫是何许人也完全没有概念。而读这种文学评论类书籍前要是没看过评论的对象,就如同隔着起雾的玻璃看风景一样。于是我找来死魂灵去读...
评分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用100页的篇幅去细细分析了他喜爱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成为这本小书最大的亮点。文中纳博科夫从细节入手,试图通过一个又一个场景,一个又一个细节,去证明《安娜·卡列尼娜》的伟大之处。 奥勃朗斯基一家 《安娜·卡列尼娜》以奥勃朗斯基一...
评分纳博科夫对陀氏的不屑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他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有着病态的歇斯底里人格,不能代表所谓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二是作者“感伤主义”泛滥,无节制的宗教道德说教;三是作者擅长设置故事悬念,故弄玄虚,等到全篇读完,你会发现没有兴趣再读第二遍。
评分只是大致读了一遍,没有细细的读。果戈里部分是跳过的,读了一点没有太看懂也不理解,孤陋寡闻的我对这个作家之前是没有听过的,打算以后读过他的作品之后再来读纳博科夫对于他的分析。关于俄罗斯文学我只读了《罪与罚》和《复活》以及契诃夫的一些短篇,了解不多,但是很感兴...
说实话,老纳享誉世界的,可不止那么点著作吧? 斩首之邀、防守、 黑暗中的笑声、说吧,记忆、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普宁、庶出的标志 等等难道不列上来吗? 国内对老纳的介绍引进时间甚晚。梅先生首度译介普宁已经是1981年了,微暗的火和洛丽塔也处于译入国内的首批,也已是87、89年。其时西方的相关研究和批评赞誉早已走了好几轮流程,有了许多次发展转变了。 纳博科夫不是什么单调的文体家或是技巧的魔术师,其小说的真正的“内容”即蕴藏于形式之中,隐含于艺术手段之中,他的世界是“方法、主题、文体三位一体”的。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否定是源于本质上文学观的对立,而非其他什么随性或卑劣的原因。 这是一种读者们不必完全认同,但真的也不能完全不抱以尊重的具备一定价值的冲突。
评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见也不无道理,但我不爱听。
评分一咬牙,把《契诃夫小说全集》买了
评分纳博科夫很少夸人,但是对托尔斯泰言语间都是五体投地的赞赏。
评分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系列,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