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

斯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江蘇人民齣版社
作者:包弼德
出品人:
頁數:554
译者:劉寜
出版時間:2017-9
價格:7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4207333
叢書系列: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海外中國研究
  • 宋代
  • 曆史
  • 宋史
  • 海外漢學
  • 唐代
  • 文化史
  • 文化
  • 哲學
  • 曆史
  • 思想
  • 文學
  • 智慧
  • 人文
  • 經典
  • 精神
  • 修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對士之轉型的梳理,直接繼承和發揚瞭美國宋史學界關注“士人”的學術創變,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此基礎上,積極地探索瞭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轉型的新方法與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學的慣常敘述思路,而是從唐宋思想史的內部齣發,揭示其起伏轉摺的軌跡。唐宋思想許多為人忽視的重要內涵,得到豐滿的呈現,而理學的興起這一前人論之甚多的問題,也因從唐宋士人轉型和思想轉型的大背景來觀察,有瞭彆開生麵的闡發。書中對思想史的研究,綜閤瞭政治史、社會史、文學史等諸多領域的觀察 ,其中從“文”的視角切入思想史,將文學史與思想史結閤起來觀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見。

作者簡介

包弼德(Peter K.Bol),198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學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1997—2002年任東亞語言文明係主任及東亞國傢資源中心主任,現任哈佛大學副教務長,以及中國曆史地理信息係統理事長、中國曆代傳記資料庫理事長。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齣版著作多部和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資訊

初版序
再版序
第一章導言
第二章士之轉型
第三章初唐朝廷的學術和文學創作
第四章755年之後的文化危機
第五章文治政策與文學文化:宋代思想文化的開端
第六章思想傢,其次是作傢:11世紀中期的思想潮流
第七章為瞭完美的秩序:王安石和司馬光
第八章蘇軾的道:盡個性而求整體
第九章程頤和道學新文化
附錄南北宋時期的晁氏傢族
中文術語對照錶
參考文獻
索引
唐宋轉型之反思
譯後記
中譯再版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读这本书是因为有人将其与余英时所著《朱熹的历史世界》相提并论,读完多少有些失望,文章主旨并不非常明确,可能由于翻译的缘故,读着读着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了,像是迷了路。 但也多少有些许收获。整本书主要解释从魏晋经历唐到宋整个历史过程文人背景、文风的转变。 1. 魏晋...

評分

分享提纲: 1.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的提出 2.包弼德的《斯文》一书对于唐宋变革论的继承、补充与完善 3.《斯文》一书的独特贡献:集思想史和社会史论述与一体 4.《斯文》所论述的唐宋思想转型与社会转型: 思想转型:从文化之学到道德伦理之学;转型关键节点——古文运动; ...  

評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第一次看到《斯文》后,对书名极为惊讶,脑子第一个反应想到这是一本关于“仪表”的书,彬彬有礼...  

評分

p6(6) 作者在开篇对此书可能遭到的攻击进行了排布。并且提出“哲学史并不总是代表思想文化的历史,或者能充分地描述和解释我们借以建立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的那些方式。” 翻译文中的流畅性很重要,这本书的译文展现了这种能力。不过小错误还是有一些。 p19(18) 戴维-...  

評分

子曾經曰過:『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此書標題即源於此。 bol同學這本書研究自七世紀至十二世紀在一系列政治與社會波動中士大夫階層維持『斯文』於不墜之努力,並且展示七...  

用戶評價

评分

宏觀,從社會史寫思想史。中觀,用瞭京都學派唐宋大轉型的框架。微觀,印象最深的是各種統計數字。//寫得很好,資料紮實,但是感覺差點什麼,啓發不多。

评分

把唐宋變革論的目的論給拋棄瞭,接受唐宋變革論作為一種分期的標準。以“文”為主綫,將唐宋文人對於“文”的認識作為考察對象,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結閤在一起,也指齣瞭唐宋思想轉型的基礎是士人身份的變化。

评分

翻譯難讀……

评分

晦澀難懂,關於內藤湖南“唐宋變革”在思想史和社會轉型上的補充。從初唐到中唐再到北宋,人們對於“文”的不同闡釋,帶來瞭一場重要的思想變革。初唐學者認為文化發展是連續的、纍積的,變化的是能否有一個強有力王朝支撐這種文化。安史之亂後,韓愈領導文化復古運動,對佛道強烈批判,認為文是貫道之器,一個士在政治、學術、個人修養的行為都與文息息相關。北宋門閥消失瞭,科舉和印刷術的發展,讓學問從血緣傢族轉移到平民。“士”在北宋成為知識分子政治傢的代名詞,王安石與司馬光基於統一秩序,形成瞭不同的政見,而蘇軾則即否定瞭激進的變革,也認為保守派矮化瞭孔子的學說,他認為不完美的世界永遠是存在的,士不但要遊於物內,也要超然於物外。蘇軾也是最後一個試圖將價值同文學統一起來的知識分子,後來的程硃理學則否定瞭文與道的直接聯係。

评分

非常精彩!雖艱深晦澀,卻給人啓發不斷。此書以“文”為綫索,勾勒齣瞭在唐宋思想演進中,“學”的不斷變化,所帶來“士”的身份的轉換。文化形式本身在初唐便代錶著“道”的價值,因帝國權威的瓦解,唐廷賴以的“文”之價值便成為瞭需要論證的對象,故韓愈等人通過古文將“道”明確化瞭,指齣瞭“(古)文”因“載道”擁有瞭價值與權威。宋代則圍繞著如何重塑新秩序的價值觀,塑造更好的“學”,成為更好的“士”而激蕩。王安石與司馬光選擇瞭“政事”,王認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統一秩序的元素,“一道德,同風俗”可以藉助政治製度達成,但司馬堅持各安其所的君子纔是秩序的關鍵。蘇軾聲稱“文學”的重要性,文是恰當的“應物”的錶達,鼓勵多元價值。程頤選擇瞭“道德”,使士可以不必通過“文”的中介來追求道,真正的價值觀在於道德修養與倫理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