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 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如果说《洛丽塔》是耀眼的蝴蝶,《劳拉的原型》就是天才之蛹。”
★ 纳博科夫要求焚毁的最后一部手稿
★ 在生命的尽头凝视死神之邀
★ “小说的原型”,再现了灵感在伟大作家脑中生成、演变的过程
《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的一部未竟之作,是他晚年最后一部手稿。小说讲述了一个极为臃肿肥胖 的学者菲利普•王尔德,娶了一个苗条貌美却水性杨花的芭蕾舞演员弗洛拉,他一方面不得不忍受妻子对他的谎言和背叛,另一方面沉溺于自我毁灭带来的快感。关于死亡及死后世界这一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它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
《劳拉的原型》出版过程颇具争议,纳博科夫曾要求将其焚毁,但其子德米特里最终决定出版。大量手稿卡片的影印忠实呈现了一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读者可从中一窥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
遇见这本书的契机是偶然。它不曾在我的计划之中。 甚至对于本书的作者,我也是拿起这本装帧优美的书本时才得以认识。我想对于这位文学大师,我也不是完全没有了解。 以前老听人说,有一种心理病叫做洛丽塔情结。这个心理学的术语就始于这位作家创作的《洛丽塔》。至少,我知道...
评分一本被嘱咐烧毁的未完之作最终还是被出版了,书中收录了完整的纳博科夫手稿的影印件,一张张被不断涂改的卡片配着中英双语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故事不长,读完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或者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大纲。这本还未来得及填充血肉的大纲阅读...
评分一本被嘱咐烧毁的未完之作最终还是被出版了,书中收录了完整的纳博科夫手稿的影印件,一张张被不断涂改的卡片配着中英双语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故事不长,读完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或者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大纲。这本还未来得及填充血肉的大纲阅读...
评分璃人泪/文 若不是冲着纳博科夫,我不会去看这本书,然而读的时候,无处不在的老纳的印记却总是困扰着我,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情节编排、名称和暗喻,真怕我会陷入另一个故事情节中,无法诠释清楚这本书本来的意思。书里有原作卡片及卡片上内容的打印版,译文部分只占了四分之一...
评分一本被嘱咐烧毁的未完之作最终还是被出版了,书中收录了完整的纳博科夫手稿的影印件,一张张被不断涂改的卡片配着中英双语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故事不长,读完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或者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大纲。这本还未来得及填充血肉的大纲阅读...
一个有才华的大纲…行吧,买单。
评分纳博科夫没完成的小说,仅凭借小卡片就成了一部碎片式小说,读完还是比较失落,毕竟没能读到它最终的成品。但不妨碍品味这些碎钻般的语言。
评分原稿卡片+英文+中文,是我读得最碎片的一本书了。也是一本让我认清了自己低劣的英文阅读能力(或词汇量水平)的好书????另外,继承人不应该让一本名声在外的文学家未完成的作品出版面世,特别是在本人已经嘱令销毁的情况下。不评分。
评分???
评分忘我的境界。融化的感觉。甜美的自我消融的入侵。如同蟾蜍或乌龟般看不到彼此的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