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执拗的低音》等书,均享有盛名。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应对社会问题时常抱有一种唯意志论的信念,强调“人定胜天”,甚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顺理成章地让很多人相信,改造人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发生巨变的关键前提;然而乍看起来似乎不无矛盾的是,盛行的唯物论又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评分必须承认,这是一部非常难啃的著作,但真的很发人深省。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研究的就是广义的思想活动(intellection),是如何如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丰富的现象的。 作者研究了一些极具深度的课题,例如比“人”这个概念在五四期间是如何变化与形...
评分 评分原文地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83063 原文载于:上海书评(2018年2月) 王汎森先生学术生涯从研究章太炎入手,其硕士论文取精用弘,甫一问世,即广受好评;随后又对古史辨运动、傅斯年以及明清学术转型作出了独到的研究,其论著被知识界广泛阅读,...
其实我看这本书里很多普通民国人的文字,真的有种中小学作文的感觉,就是要强行拔高立意,把个人问题上升到道德,主义的层面。这一方面说明“假大空”有民国渊源,即新文化运动后的意识形态十字军气氛。反过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觉得某些东西假大空,也是意识形态狂热消退的结果。
评分大师新作,终于出简体版了,期待已久!
评分怎么说呢,一方面确实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对欧美概念的花样展示,另一方面也觉得在被普及了些海外理论之外,也没获得什么新知,无非是用新口号换花样复述已知的历史。另外,“生活化的思想史”还能够/需要叫“思想史”吗?
评分王汎森,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副院长,余英时的高足,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本书是他的新论文集,内容主要是现当代的思想与思潮研究。不过,开篇仍旧是为思想史辩护的文章,从执拗的低音到思想的生活方式。思想与历史的关系,始终是王汎森论证的重点,虽然他很关心历史,但是写作还是回落到观念和主义上。不过,这次思想史确实从精英下沉到对于大众相关的小册子和读物,这条道路,其实葛兆光早就在思想史写作中实践过,并论证过。当然,那是写古代思想,写现代思想史,这种地表下的暗潮,仍旧是值得关注的。换句话说,近现代的地表下的暗流更加涌动,本书侧重以思想思潮为线索,勾勒近代思想史地表下的各种潮流,但是我认为本书的核心仍是主义与社会的改造,所有文章都是服务于此,有一种图穷匕见的味道。但是,文章写得曲折,仍是思想史资料的讨论
评分能看到作者试图从日常、地方、庶民层面反思思想史的努力,但或许是术业有专攻,他对地方心态思想的论述大多流于罗列或简要提及,缺乏足够精致的个案分析。主义时代的来临几篇写出了旧权威崩塌后,青年如何在烦闷、彷徨中走上了信仰“主义”的道路,但也并没有涉及到生活层面。几个概念颇为重要,转喻、传讯机制、丛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