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

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六十多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他更亲临火线,发回大量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关押。作为作家,他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誉为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国》(1993)、《太阳的影子》(1998)、《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2004)等。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波]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出品人:
页数:347
译者:乌兰
出版时间:2018-10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244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俄罗斯 
  • 苏联 
  • 卡普欽斯基 
  • 政治学 
  • 苏东研究 
  • 波兰文学 
  • 苏俄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帝国》是卡普钦斯基横越俄罗斯的私人报告,这部纪实文学是卡普钦斯基倾尽全力与心血的著作,为读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了俄罗斯的过去。一路上,卡普钦斯基接触到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捕捉了苏联即将解体之际,那片土地满载的冲突与情感,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与希望。这份“报告”见证了冲突,见证了苦难,也见证了希望。

卡普钦斯基是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这部纪实文学是他横越俄罗斯的私人报告。20世纪的开头以苏俄的革命开始,又以苏联的解体为尾声,有关苏联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可这部纪实文学却是卡普钦斯基倾尽全力与心血的著作,为读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俄罗斯的过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sorry I am not able to type in chinese at this moment. but I will try to catch up with some chinese input later. going through the translated exerts above, I feel 1. you need to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very good word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may lose ...  

评分

- 和帝国初次「相遇」- 卡普钦斯基的《帝国》具化了我对历史的某些想象。读史书是件挺反人性的事儿,明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却要强装上帝视角,高屋建瓴地俯视时光隧道里的芸芸众生。所以我一直认为,应当先读文学、读纪实作品、读回忆录,将自己浸淫在那段生活体验中,再去...  

评分

- 和帝国初次「相遇」- 卡普钦斯基的《帝国》具化了我对历史的某些想象。读史书是件挺反人性的事儿,明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却要强装上帝视角,高屋建瓴地俯视时光隧道里的芸芸众生。所以我一直认为,应当先读文学、读纪实作品、读回忆录,将自己浸淫在那段生活体验中,再去...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前两章属于纪实,作者对苏联对体制对斯大林的厌恶扑面而来,当然他所提供的种种事实也验证了它们确实可恶,而作者对乌克兰的种种希冀用事实来看纯属一厢情愿;最后一章是总结也是展望,如今看来大部分都是对的,只有一点错了,还错的离谱,就是“西方会不计前嫌的帮助俄罗斯”,感谢苏联的垮台,让我们认识到西方的承诺是多么扯淡,西方的虚情假意都是为了最终整垮你!

评分

【藏书阁打卡】一位波兰记者亲历的俄罗斯(苏俄)五十年,能在国内出版,已经不易。作者去过俄国不少地方,尤其是所谓的“帝国边缘”地带,比如高加索地区、西伯利亚地区等,展现出了帝国丰富多元的一面,在苏俄时期被刻意压制和改造的社会问题在苏维埃下台后彻底爆发,我们能从书中作者和当地人民的交流中,理解这个巨大而又奇怪的帝国复杂的一面。而这由于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到很多地方发现和我们的历史如出一辙),遗憾的是,这种同质化并不是美好的一面。书里提到的关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特别是老陀作品表达出来的强烈气质,的确很值得作为一种视角去观察苏俄历史。

评分

2020年第27本

评分

第一节课就开始学习俄语字母,而且要先从“S”学起,斯大林著《研读列宁主义》是学习俄语的唯一一本书,“S”是封面上的第一个字母。夜间的大搜捕,消失的同学和老师,大饥荒,这些是作为亲历者的卡普津斯基告诉我们的。成年后,他作为记者和观察家深入帝国各个领域,看到其漫长的边境线上都拉上了铁丝网,铁丝网由于恶劣的天气经常需要更换。别忘了,那么多的劳动集中营、中转站和监狱,各种军事性质的训练场、仓库等,都需要铁丝网,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在斯摩棱斯克或者欧姆斯克的商店里既买不到锄头,也买不到锤子,更别提刀子或者勺子”。维持这样的铁丝网之国,就耗费了这个国家数之不尽的物力和人力,原本这些人力、物力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建设。卡普津斯基的洞察力和直觉,让我们可以通过非常具体的事物和人去感知极权体制的逻辑。

评分

俄国太苦了,太难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