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霞·邓洛普 Fuchsia Dunlop 在牛津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其后于伦敦亚非学院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后,前往中国四川大学就读一年;其后又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
扶霞着有三本书,分别是《四川烹饪》、《湘菜谱》、《鱼翅与花椒》。她在BBC中文频道首度与中国当地电台合作时,担任与成都电台合作的《吃东吃西》电台节目共同制作人,这是一系列以饮食为主题的双语节目。她的文章曾刊登于各大报章杂志,包括《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家》《四川烹饪》杂志等。她的作品也先后赢得了许多奖项。二〇一〇年,湖南省政府特别颁奖以肯定扶霞对湖南料理国际化的贡献。
扶霞在最近十年里,长期从事演讲与烹饪示范工作,有时是独立进行,有时则是和中国厨师合作,足迹踏遍了巴塞罗那、悉尼、纽约、加州、都灵、北京、上海与成都。她还曾担任过中国烹饪旅行团的领队。扶霞目前是伦敦水月巴山餐饮集团的顾问,负责对这家川菜馆的菜单提出建议,同时指导或协助员工训练,以及接待媒体的采访。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对于吃,中国人向来都是认真且自傲的。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时候,剧中的解说词和画面里的佳肴珍馐一起温暖了游子的乡愁:也许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味道使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更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而在《鱼翅与花椒》的序言中,作者扶霞也说:我们吃的东西,代表...
评分我看见很多朋友都在问有没有删减。先来说明一下。 我暂时没有时间对照全书,对照了一下最有可能删减的几个部分,没有删减。(对比的是我交上去的完整译稿和出来的书)。当然我没时间对照全书,不敢说别的没那么有可能删减的地方有没有删减。 而大陆和台湾(我没看台版)两个版...
评分作者:林子人 毕业于剑桥大学,对约定俗成的“功成名就”兴致寥寥,只对厨房与美食魂牵梦萦。怎么办?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的选择是,申请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前往中国。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这个英国女孩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刻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成都,在这个...
评分我一直自诩为一个资深吃货,直到最近看到译文纪实系列最新一本书《鱼翅与花椒》,才发现自己与本书作者相比根本算不上吃货。 本书讲述的一个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的中国寻味之旅,从川菜、湘菜、粤菜、闽菜、宫廷菜、淮扬菜的美食探寻,到她自己深入学习中国厨艺,从调味、刀工...
评分一 我很喜欢吃川菜。 如果上头发布文件,规定每个人以后只能吃一种菜系,我会在湘菜、粤菜和川菜之间纠结一番。但我最终很可能选择川菜。 小时候我没吃过川菜。在我们那个年代,川菜馆子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我是去了重庆念书才第一次吃川菜。 所有刚接触川菜的人,都要面临...
这本书从内容,文字到作者,都是那么亲切可爱。另外这书的译稿作者本人也看过一遍的(对她中文很好),和我讨论提出了一些意见,并且对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嗯我觉得可以传为佳话了。:)
评分最大的看点是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食物的热情,其余观察力不足,题材深度太浅。不是缺乏素材,而是该展开的、该深入的都没有做到,谈及政治和社会问题更是孩童视角。当作休闲小书和游记读读还可以,但作为纪实文学,缺乏该有的信息量、现实意义和深度。
评分看的过程中,馋死又笑死。这真的不是一个四川人迈?
评分单位购书。不止于美食,漂亮的非虚构文本。1、能把中国本土饮食细致入微的刻画出来,没有停留在猎奇和味道,而是体验出各地的差别,究极出“口感”这一概念的独特性,再加上贴切且地道的表述,使得此书有资格跻身于一流的美食作品。2、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依次描写了川菜、湘菜、粤菜(港式)、福建菜、北京菜、淮扬菜,既有叙述的全面性,还通过对这些菜系的描述,分别表达出对环保、动物保护、浪费、食品安全等话题的态度,从而提升了文本的高度。3、落脚在对中国饮食一个极为准确的认知:虽然中国饮食具有极灿烂丰富多样的特点,但日常人家的餐饮才是真正的主流:蔬菜、粥饭,简单的烹饪,而这恰恰是既健康又富含积淀的文化。4、译文不错的。5、一定有人认为本书也有有色眼镜、洋人鸡贼,不过我没看出来。
评分看的过程中,馋死又笑死。这真的不是一个四川人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