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H·尼古拉斯(Lynn H. Nicholas)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新倫敦,先後求學於美國、英國和西班牙,在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返迴美國後,她在美國國傢藝術館供職數年。在她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旅居比利時時,她開始本書的研究工作。本書是尼古拉斯的處女作,她的作品還包括《殘酷世界:納粹網絡裏的歐洲兒童》(Cruel World: The Children of Europe in the Nazi Web,2005)。尼古拉斯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和波蘭“波蘭之友”稱號。她還擔任在藝術品返還審判和美國國會中的專傢證人。
在納粹的瘋狂行動和二戰的轟鳴炮火中,追尋西方藝術珍品驚心動魄的經曆
.....................
※編輯推薦※
在納粹分子的瘋狂、戰爭的炮火麵前,油畫、素描、雕塑,這些藝術品何其脆弱。雖然很多藝術品在二戰期間被毀或至今下落不明,但是通過博物館工作人員、古跡 救護官、神職人員、打包工、卡車司機等人的幾番努力,根特祭壇畫、《抱白鼬的貴婦》、《聖母與聖子》等很多西方藝術品最終保存瞭下來,我們現在仍可在博物館、在教堂中看到它們。本書將用緊湊的情節帶我們迴顧這些珍貴藝術品在二戰前後的跌宕經曆。
.....................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采訪和豐富的檔案資料,詳細解說瞭“二戰”前後納粹掠奪者對歐洲藝術珍寶的巧取豪奪,同時嚮讀者展現瞭盟國全力解救這些藝術品的細節。本書用緊湊的情節,敘述瞭納粹分子對“墮落藝術”的清洗、納粹高官在被占領國的藝術品購買狂歡、納粹分子對猶太人所有的藝術品的無情奪取;講述瞭在麵對劫掠和轟炸威脅時,歐洲各國博物館工作人員韆方百計轉移、庇護藝術品以及古跡救護官維護藝術品的經過;講述瞭各方在戰後對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還過程;描繪瞭希特勒、戈林、畫商之間的藝術品競爭以及盟國救護官和各方人士之間的博弈。
本書齣版後深受好評,榮獲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後本書被改編為紀錄片《劫掠歐羅巴》。
.....................
※媒體推薦※
一部讀來猶如扣人心弦的冒險故事的學術著作。
——《華盛頓郵報》
因為令人毛骨悚然的懸疑之感,此書立即變得引人入勝且令人驚懼。
——《洛杉磯時報》
令人入迷……情節緊張……一個關於在純粹邪惡麵前的道義勇氣和偉大品格的駭人故事。
——《休斯敦紀事報》
就像任何軍事曆史學傢透徹地瞭解其戰場一樣,尼古拉斯透徹地瞭解藝術世界……她的作品值得在那些自稱文明開化之人中廣為傳閱。
——《紐約時報書評》
細節豐富、講述傳神……書中充溢著關於逃亡、陰謀、背叛和犧牲的故事,這些故事觸動人心又意義重大。
——《舊金山紀事報》
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德国国内的思想、艺术等氛围开始紧张起来,一种强硬的意识形态开始像章鱼的触手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不迎合文化协会主张的作品被纳粹党嘲笑、销毁”,作品不能被销售和展览,甚至连创作都不被允许,“空...
評分前些年,当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陆续回国时,在国人中又激起了对近代国耻的记忆,那不仅是英法联军在皇家园林中的劫掠,还被视为一段尚未抚平的创伤的象征。对中国人而言,这是特殊而难忘的经历,不过在西方历史上,这样的事却历来多有,至少从特洛伊战争以降的三千年里,都可谓...
評分硝烟弥天,文物浩劫。遇到“二战”,艺术品遭难。美国艺术史家林恩·H·尼古拉斯的著作《劫掠欧罗巴》,讲述了“西方艺术珍品在二战中的命运”。 作品近50万字,共13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战前(第一、二章),战时(1939-1945年),战后(最后两章)。战前,苗头乍显,埋下伏...
評分虽然已经看过同名纪录片,对纳粹劫掠艺术品的黑历史也有过不少了解,没想到这本中文再版的《劫掠欧罗巴》还是有些让我欲罢不能。艺术品是一个国家的文脉,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就是对待文明的态度。 第一章讲的是纳粹上台之后对现代艺术品的清洗。当1933年,德国现代艺术家Oscar ...
評分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德国国内的思想、艺术等氛围开始紧张起来,一种强硬的意识形态开始像章鱼的触手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不迎合文化协会主张的作品被纳粹党嘲笑、销毁”,作品不能被销售和展览,甚至连创作都不被允许,“空...
恢宏。史料細節異常豐富,是這一特彆領域的權威之作。不算通俗讀物,盡量貼近曆史原貌,因此不下簡單判斷,保留復雜性。相比之下,據此改編的紀錄片就太簡單瞭。書裏大量的作品名和人名地名很考驗讀者的知識水準。為瞭能較為清晰地呈現,基本按國傢地區劃分章節。本書裝幀不錯,裏麵的照片也處理得很好。一定會寫個書評的。
评分從藝術品命運的角度記錄二戰。
评分看到喜愛的作品被永久性毀滅的時候,揪心痛…為那段曆史大哭矣
评分不算好讀,資料和視角都很棒,信息量相當大,有幾處名詞翻譯小問題。全程拉二bgm,好幾個章節讀下來一身負能量
评分涉及藝術品數量廣泛、經手人物眾多,能夠梳理如此清楚,講述生動,保持客觀公允,很不容易。緻敬作者。藝術品的命運,既與戰爭進程有關,也與第三帝國的文化政策、希特勒的審美品位息息相關。說到底,想要用國傢機器強製設定單一美學秩序的想法,都是法西斯式的。一部氣象宏闊、有大局審視也有細節分述的曆史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