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出版者: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出品人:后浪
页数:560
译者:高铦
出版时间:2018-6
价格:11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009921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未来学 
  • 丹尼尔·贝尔 
  • 社会理论 
  • 后工业社会 
  • 社会 
  • 文化 
  • 社會學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趋势》并称“未来学三大经典”

美国批判社会学大师、“哈佛之荣耀”丹尼尔·贝尔与卡尔·马克思及《资本论》的一场跨世纪对话

.....................

※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

※名人推荐※

☆社会学领域极少有一项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认识,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做到了这一点。早在1973年首版时,这本著作就已是众人眼中的经典。

——哈佛大学“路易斯与琳达·盖泽尔大学教授” 威廉·J·威尔逊(William J. Wilson)

☆这本书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同时预示了未来50年世界的新变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丹尼尔·贝尔在本书首版中提出的“后工业技术”,现在已是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词。新增序言言简意赅,不但介绍了这些沿贝尔预见的方向、在过渡阶段获得巨大发展的新技术的鲜明特征,并且对由新技术带来但不能由它完全控制的各种社会影响给出了富有洞见的评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琼·肯尼迪经济学荣休教授 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 Arrow)

☆这种社会只是初露端倪,尚未成熟到能够给它明确命名(即定义)的程度。因此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是为着强调这些变化的间隙性、过渡性,意即他所讨论的那些趋势已经超过了工业化社会的界线,但还没有完全地成形为边界清晰的一种社会形态。

——丹尼尔·贝尔的中国学生、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 丁学良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1973年问世的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是Bell综合西方经济发展和阶级变迁情况,推出的社会未来学名著。概述明确界定了有关后工业化社会的理论概念,预测在高技术化、服务性第三产业‘技术官僚新阶级占主导地位之后,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将具有的诸多特征和弊端。...  

评分

一位美国人向我推荐 Daniel Bell,说他是西方世界对儒学研究最深的学者,现在在清华教书,有机会一定去听他一节课  

评分

犹太鬼写的不足为信。······················································································································...

用户评价

评分

太长了,以至于不合适在手机上阅读。 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本书居然落笔于几十年前,社科的魅力是不是就在于穿越时空。

评分

预见,预测是缓解竞争焦虑的有效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学,能有效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甚至是资产配置都有极大的影响。

评分

刚读了97年新增的序言,觉得还不错,翻译的也很通俗易懂。

评分

太长了,以至于不合适在手机上阅读。 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本书居然落笔于几十年前,社科的魅力是不是就在于穿越时空。

评分

作为上世纪美国社会科学的智力高峰,作者对发达工业社会作出基于传统社会学分析方法的未来学预测。译笔清晰、流畅,1999年英文版序言极好。重点关注两个问题:1.对马克思社会分析理论的承续与修正,认为经济决定论无法解释一切历史社会,经济-技术仅是社会结构的中轴,不足以对政治和文化这两个独立的社会领域产生决定性影响,三个领域服膺不同的原则;2.后工业社会的中心特征是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劳动价值论转向知识价值论(理论知识处于中轴原理地位),过去200年是技术的“轴心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