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段难以释怀的往事,十种挣脱逃离的人生。
这是一本关于小镇青年的故事集,故事的基调大多悲伤,却透着干净明亮的底色。作者从熟悉的小镇、人事出发,用冷静克制的笔调书写当代小镇青年的痛苦和挣扎。
《壁花少年》写一对双胞胎,双目对视时,总觉得对方多余。直到其中一个死去,弟弟活成 了哥哥的样子。
《我爱这夜色茫茫》写一个女孩,热爱唱戏,为此不顾一切,到头来还是被命运推着走。
《父亲变成一只白鸽飞走了》写一意孤行的父亲,痛苦不堪的母亲,束手无策的儿子。
《鱼塘》写两代人的情感纠缠,一碗鲫鱼汤的幸福,横跨了弱智少年的整个青春期。
《最后一个捕风者》写从小镇走出来又走回去的三个人,最终走向三种不同的人生。此去经年,发现当初困住他们的芦苇荡原来那么小。
《故乡麻将馆》写骗子、帮凶、假币,1998年的洪水,活着的人渐渐丢失善良。
《寒风旅人》写失落的父子,在大雪纷飞的路上,继续前行。
《远行的十七岁》写远在异乡的北漂者,饥饿感随时都会将他吞噬。
《阁楼上跳舞的女人》写教学楼对面的疯女人,平行世界里,一场默剧在交叉上演。
《一场美梦》写一个人,屡试屡败,但固执的一试再试。
故事的结局,你都能预见,但离开小镇的人、在异乡漂泊的人,会有点难过。
▲推荐▲
一个好作家,往往有一段阴云密布的少年时光,逼迫他从成长期即对周遭一切思考更多,直到成年之后,心力逐渐强大明晰,便随手拨开云雾,处处洞见日常生活的细节与本质。在我眼里,蒲末释便是如此。
——《匆匆那年》制片人 吴又
对底层被遮蔽的青年人的关注,情感节制却令人动容,在文字喧嚣的当下,蒲末释用写作慰籍我们这些从小地方出来的人的心灵,理应受到广泛的阅读。
——作家 魏思孝
读完蒲末释的小说,时常会觉得惆怅。他的小说有着轻盈的叙事节奏和干净的语言风格,在一个小的篇幅中容纳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命史。在这些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虽多挫败,但他们在种种困境中依旧要挣扎和突围,在严酷的现实中偶有暖煦的瞬间,读来很是动人。
——作家 邓安庆
看完蒲蒲的新书《最后一个捕风者》,我心里一惊。 蒲蒲身上有一种冷。他隔这一切好像很远。但他明明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他却还能不动声色地把那些故事写下来。 蒲蒲身上还有一种艳。这种惊艳感,不经意间就藏在了他的故事、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突然蹦出来的才华。 这样年轻,就...
评分 评分记忆深处一直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四方方的院墙里左边种满了茄子、辣椒、果树等农作物,而右边则是在秋天里开的最艳的花,菊花、鸡冠花、凤仙花。。。它们不仅仅是妈妈炒锅里的美味佳肴,更是儿时最珍贵的回忆,这些回忆就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挥之不去却又遥不可及。 这就是度过我...
评分一直很喜欢这种文艺小风格的文章,尤其是关于青少年时期的故事,似乎那个年龄就泛着一股难能可贵的香。看完第一篇壁花少年我莫名地感到很惆怅,幼时的我不知为何,坚信自己一定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只是我从未见过他,是不是每一个没有双胞胎兄弟姐妹的人都曾这样幻想过?那时还...
文字很干净,叙事也舒缓,始终有一种疏离的忧伤氛围在。行文克制,在我读来,感觉是带着低频度的灰绿色,像阴天的芦苇荡,浮萍的小池塘,盛夏午后的树荫……也是非常安静的。偶尔蹦出点像饿得“眼泪都变清淡”、突然发现一直以来的战战兢兢全无必要“像鱼刺被人挑出来一样”之类的句子,倒蛮能戳中人。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稚嫩,但还是不错了。故事里的年轻人或许也曾背负着灰色的过往,走在你我身旁,熟悉又遥远。他们面孔模糊,离开了小镇,再也没有遇见它,再也没有遇见过彼此。
评分身为闺蜜必须鼓励。未来几年多加努力,后生可畏。
评分大部分读过,鼓励一下
评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比我的时代晚了大概五年,似乎是第一次在文学阅读中有这种体验——作者比我还年轻。短篇小说若想写得出彩比长篇更难,最好减少冗余文字,结尾应该有力量,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文字里偶尔看得到那个细腻敏感的作者小蒲,也有高于生活的部分,但整体上显得稚嫩,也有些刻意。阁楼上那篇的视角转换手法值得称赞一下。期待小蒲写出更好的作品!(很困惑:什么是“作家”?出过书就算吗?那么中国有一亿作家?)
评分就像《恋恋风尘》里,阿远要去当兵前的那顿送行晚餐,镜头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我想只有充满深情,才能这样地写下那里的土地。这些人一定在他的生活中,以这样或那样的面目出现过,才能这样地走进文章的每一个拐角。动人的登场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