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贫民之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3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
《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六节,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老舍的文风,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超越。
(仅一人之见,并不周全。) 瑞宣,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温润如玉。有自尊知荣辱,一腔爱国之志又难以明志,在尽忠与尽孝难两全之间纠结百转。念他虽有种怒其不冲破蚕茧的刺痛握拳感,却深深理解他的矛盾他的无奈。 瑞丰,没有什么头脑的好吃懒做之人,凡事只求热闹不过大...
评分《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其中,第三部《饥荒》因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完整发表,手稿也在变故中遗失,始终是一大遗憾。 2014年,经多方努力,赵武平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浦爱德档案中,找到了《四世同堂》的英文译稿,其中第三部《...
评分磕磕绊绊读完了《四世同堂》,如果我说自己被激起了什么爱国主义热情那是假的。 我看了太多东西,我没办法恨,我只觉得他们可怜,只觉得悲伤。 最让我难过的是书以外的东西——老舍本人。他有多么爱他的北平,仿佛那里每一条河都是他的血脉,每一掊土都是他的身...
评分拿到书的那一刻,觉着以过去的阅读速度,应该是能在今年4月3日《四世同堂》话剧在中山公演前看完,结果直到今天凌晨才真正结束。理由应该有二:一来我忘记了自己现在是庸庸碌碌的上班族,不像过去念书的时候有一大段一大段空余时间;二来我不曾想《四世同堂》是如此艰涩的一本...
评分1966.8.24老舍在太平湖投河自尽。 他应付不了这个局面,他应当赶快结束了自己——随着河水顺流而下,漂,漂,漂,漂到大河大海里去,倒也不错。 这是写祁天佑的,他讲他“心路窄的人往往把死看作康庄大道”,“比这么揪心扒肝的活着要好的多”,而他八年抗战都...
故事本身不够壮烈。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鲜活,每个人物性格又都能引人反思,找不到一个寡淡的,多余的人物存在。说老舍笔下人物脸谱化我是不大认可的,瑞宣对于家和国的纠缠,钱老人前后信仰的变化,还有瑞丰冠晓荷等一众汉奸走狗的愚蠢和自我麻痹的描写,反而让人物变得戏剧化,更有意思了。我觉得人物塑造这方面老舍是无可指摘的。
评分抗日时期北平小胡同里的众生相,其实祁瑞宣所护的四世同堂又何尝不是大赤包们争的票子金三爷舍不得的房子,可是覆巢之下无完卵,战争年代,家与国,忠与孝,终究是一个绳上的蚂蚱,但小妞子她真的是不应该(剧透警告)。老舍先生依旧是那个温柔的文人,在战斗檄文中夹杂了那么多关于北平的回忆,而在中日战争之上,他看到了一个可以和平共处的世界。
评分全五星之作。剖析人性的见解深刻,众生形态跃然纸上。
评分三部里,第一部《惶惑》最细腻、真实、惶惑,五星。第二部《偷生》感觉教条式说理的成分太浓,三星。第三部《饥荒》感觉比较仓促,有些转折和事态发展有点太突然了,特别是冠晓荷和小妞。钱先生的二儿子自此也没了下文。不过那些为日本人效力的汉奸们,罪有应得都死了。核心人物瑞宣非常有意思,他因为家庭羁绊没能离开北京,非常挣扎。老舍写这本书的背景是什么呢?为什么我总想起陈垣写《通鉴胡注表微》的意图?
评分老舍有好东西,但是这个试了无数次真的读不下去。老舍有点嘴碎,他笔下的人物也碎嘴,一打开书就仿佛几十个北京大爷大妈在我耳朵旁边咋咋呼呼絮絮叨叨,念得我脑壳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