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事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历史学家,当代著名新文化史家。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杨豫,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盟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老实说翻译不算差,但是艺术史类的翻译,要求很高,不但需要很深厚的学术底子,还有对绘画的了解——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绘画史。 所以,即使翻译还算通顺,但是出笑话,尤其是低级笑话,这书就没法让人觉得有价值了。随手举几个例子: “如果我们借助可见的手段显示不可见...
评分 评分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图像的解读者和叙事者 那天,在四川大学校百年史展上,我的书友,四川大学校史设计人之一雷文景先生指着一幅照片告诉说:路德•那爱德(Luther•Knight),是四川大学前身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美国教习,34岁时,即1913年4月14日,带学生到彭县(今...
评分今天一个朋友偶然问我“你会看相啊?”,问的蹊跷,倒促使我想到了一个“图像证史”的有趣问题——能不能从图像(准确的说,是相片和电影)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 像与图不同,像是一种历史物(罗兰·巴特《明室》里有谈到)。像是现实主义的,而图是表现主义的。因此...
看这种书就很摸不着头脑,好在作者最后总结了四点: 1.图像不能让我们直接进入社会的世界,却可以让我们得知同时代的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历史学家不应忘记图像的制作者在表现这个世界时有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将它理想化,另一种是对它进行讽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把典型者的表象与异常者的画像区别开来。 2.图像提供的证词需要放在“背景”中进行考察,更准确地说,需要放在一系列多元的背景(文化的、政治的、物质的等)下考察,包括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比如说)…以及准备让图像发挥什么作用。 3.系列图像所提供的证词总会比单个图像提供的证词更为可信。 4.历史学家都需要解读字里行间的内容,注意到微小而有重大意义的细节。 最喜 第七章《他者套式》。
评分一本关于用图像来作为历史证据的书,作者提到图像大多是套式的产物(很像文化研究的风格),但其细节和表现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历史证据,当然他也提到要把历史情境和个人情境带入对图像的解读中。(当然,在作者提出的证据论之外,图像还可以是想象的依据。)思路清晰,表述流畅,作者在艺术理论方面再下下功夫就更完美了……
评分坚持传统历史学中最严格的考证与文本精读方法,把图像提供的证词放在一系列社会背景中去考察,关注图像自身的符号系统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关注画像对传统档案史料的增添,引导我们进入传统史料中无法进入的层面。关注图像史料在解读非正式经济活动(自下而上的看历史)时发挥的主导作用。从图像中解读过去的社会格局、观念与思维方法(理想化or讽刺),但图像本身带有模糊性与多样性。系列图像证词比单个图像证词更为可信。很轻松好读的一本书,谈了很多必须要注意的方法,但个案的展现稍有些缺乏深度。
评分可以读的导论,非常Burke的风格,趋势问题派系串起来,可惜图片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有时候光看图片介绍没图有些茫然,指出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学生如何避雷
评分如何将图像作为历史证据:图像因其套式和创作者的立场,并非客观反映现实,当然也就不能直接用来解释某一事实。但这种缺陷本身可以向我们传递当时人们所持的态度、价值观和偏见的信息。另外,第二章关于图像学的反思值得注意:“意义”的多样性(对艺术家、赞助人、观众的意义)和图像的多样性(17世纪荷兰风俗画、超现实绘画是否也存在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