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ty: the reconceptualization of identity and sociality in emotive terms, or the signification of emotion as the legitimizing basis for a new social order.(3)” In explicating ...
评分刘铁云(刘鹗,1857 — 1909)于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创作的通俗游幕 小说《老残游记》(1906 — 1907)素来被视为社会批评小说之一种,而在 其书的自叙中却专门围绕“哭泣”一事展开详述,不免令人费解: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 然则哭泣也者...
评分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多数时候都是在谈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事和一个人。可究竟什么是爱情?或者什么影响甚至构建了我们对爱情的认知?我们往往对自己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却越是知之甚少,同时当无知暴露出来时,我们也总能安之若素。可这些问题曾经并且现在仍旧困扰着...
把文学/文化史写成思想史的例子。表面是追索“爱情”话语的现代演变,但核心是泰勒(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和道德来源)、福柯(围绕现代个体的科学话语和真理游戏),还带后殖民、社会建构论对于启蒙普遍(人道)主义的批判;借用威廉斯的“感觉结构”反而最没看出来有多特别。以“情绪作为新的社会秩序合法性基础”的现代根本转变为基点,梳理了帝国晚期“情教”、五四个人/浪漫主义、国族-阶级革命三个阶段“情感”在“个人”与更大共同体/更高秩序关系间的起伏脉络。在一些总结精炼的历史张力中(比如五四的爱情至上主义如何无法保持而必须同其他社会条件协商并从hypergood降为日常性的good;又比如爱情和革命两者的冲突以及后者对于前者的最终收摄)展开文本分析。
评分我一向怀疑一件事,在一段时间内汉语的表达中,有“爱”、“情”但未必有“爱情”。而“爱情”的建构伴随着个人的解放,在不断地涌现,今天仍在继续。因此如若讨论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念,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文学中发现爱情”,特别是在作者讲的这段故事之前。
评分非常非常喜欢并且非常棒的书,胜在进入视角,长于方法论的运用。除去我安利时常提的系谱学方法、对“感觉结构”的引入和对历史中情感面向的再发掘外,《心》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论指导:情感话语分析,即考察情感话语与制度的互动,呈现出了纠缠、斗争、盗用等面貌,而这一面貌(用书中话来说便是情感地貌)是在现代方法下清扫描摹出的。涉及框架有道德哲学、现代性转型、民族主义等,理论资源运用得到,收获颇丰。最后对20世纪晚期的简单描绘,给新世纪的情感研究和情(qing)以外的情感在公共空间的表现研究留出了前提空间。翻译非常好,言语灵动,契合文风和文本分析,读来余味悠长(虽发现三处小错误)。文本分析不仅限于历史的发现,而展现了多学科的交融,后现代风格明显。未来会重读,如果走上情感社会学的道路的话。
评分尚余五分之一左右,打算将来再读。总的来说,还是“娜拉走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现代家庭结构要怎么在一种打破传统偶像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新时代的婚姻到底要和爱情保持何种关系?民国人的种种困境,其实到今天一个也没少。尤其,作者谈“偷情”的问题,在作为一种至高的“善”的五四爱情沦陷入庸常生活之后,小资本主义城市中的偷情就成为了一种带有激情性的背叛,真是太准确了,这便是施蛰存和张爱玲的文学产生的共振。其中还谈到“父亲”这个形象的问题,我就会想,朱自清何以要去写《背影》呢?因为在那以前,我们似乎还真的缺乏这样一种复杂的“父亲”的形象!
评分非常非常喜欢并且非常棒的书,胜在进入视角,长于方法论的运用。除去我安利时常提的系谱学方法、对“感觉结构”的引入和对历史中情感面向的再发掘外,《心》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论指导:情感话语分析,即考察情感话语与制度的互动,呈现出了纠缠、斗争、盗用等面貌,而这一面貌(用书中话来说便是情感地貌)是在现代方法下清扫描摹出的。涉及框架有道德哲学、现代性转型、民族主义等,理论资源运用得到,收获颇丰。最后对20世纪晚期的简单描绘,给新世纪的情感研究和情(qing)以外的情感在公共空间的表现研究留出了前提空间。翻译非常好,言语灵动,契合文风和文本分析,读来余味悠长(虽发现三处小错误)。文本分析不仅限于历史的发现,而展现了多学科的交融,后现代风格明显。未来会重读,如果走上情感社会学的道路的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