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10/12/%e5%bf%83%e7%81%b5%e9%9d%a9%e5%91%bd/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李海燕/修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 子扉我 2018年秋 上海—北京途中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10月12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非常细密和扎实的研究,读来酣畅淋漓,甚至改变了我对“文化研究”这一领域非常糟糕的印象。其小说与论战的文本选择,很好地融汇于现代主体(生成史)和民族国家的辩证法这一宏大议题,后者恰恰是由被作者频繁征引的查尔斯泰勒、麦金太尔、福柯、桑内特和一众后现代理论家所规...
评分 评分对“爱”的考古谱系化的分析,对“爱”进行语境化与历史化的分析,探索“掩藏在词汇的恒常性面纱之下”的断裂与撕裂。用儒家、启蒙与革命的三重感觉结构的架构捕捉其中的重叠与微妙质变,抓住的是不断转变的话语模式 。书写爱情的谱系,对爱情的本质性、便利性和普适性的拒绝,...
我一向怀疑一件事,在一段时间内汉语的表达中,有“爱”、“情”但未必有“爱情”。而“爱情”的建构伴随着个人的解放,在不断地涌现,今天仍在继续。因此如若讨论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念,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文学中发现爱情”,特别是在作者讲的这段故事之前。
评分尚余五分之一左右,打算将来再读。总的来说,还是“娜拉走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现代家庭结构要怎么在一种打破传统偶像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新时代的婚姻到底要和爱情保持何种关系?民国人的种种困境,其实到今天一个也没少。尤其,作者谈“偷情”的问题,在作为一种至高的“善”的五四爱情沦陷入庸常生活之后,小资本主义城市中的偷情就成为了一种带有激情性的背叛,真是太准确了,这便是施蛰存和张爱玲的文学产生的共振。其中还谈到“父亲”这个形象的问题,我就会想,朱自清何以要去写《背影》呢?因为在那以前,我们似乎还真的缺乏这样一种复杂的“父亲”的形象!
评分这么好的题目,这么糟糕的内容。
评分亮点在于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只是具体展开时,很多仍然是种种老调在“情”的统摄下的梳理,甚至感觉只是换了一套词语把经典文学史重新说一遍。而且明明真的只是文学史领域,为什么处处好像在说思想观念史一样。当然我承认视角的选取和一些细读还是挺有启发的。
评分翻译基本还可以,校对有一些问题,责任编辑应该负一点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