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

心灵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李海燕
出品人:
页数:396
译者:修佳明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6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94680
丛书系列:德先声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爱情 
  • 观念史 
  • 思想史 
  • 李海燕 
  • 新文化史 
  • 社会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多数时候都是在谈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事和一个人。可究竟什么是爱情?或者什么影响甚至构建了我们对爱情的认知?我们往往对自己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却越是知之甚少,同时当无知暴露出来时,我们也总能安之若素。可这些问题曾经并且现在仍旧困扰着...  

评分

刘铁云(刘鹗,1857 — 1909)于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创作的通俗游幕 小说《老残游记》(1906 — 1907)素来被视为社会批评小说之一种,而在 其书的自叙中却专门围绕“哭泣”一事展开详述,不免令人费解: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 然则哭泣也者...

评分

刘铁云(刘鹗,1857 — 1909)于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创作的通俗游幕 小说《老残游记》(1906 — 1907)素来被视为社会批评小说之一种,而在 其书的自叙中却专门围绕“哭泣”一事展开详述,不免令人费解: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 然则哭泣也者...

评分

Haiyan Lee,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is an imaginative and well-researched study of sentiment as public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Haiyan Lee’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评分

同性恋与单身之罪 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卷了媒体的丑闻中, 女性总是扮演着一种带有侵略性的角色。这些丑闻在公众中引起的反应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间接的视角,观察当时的社会是如何调整并适应着变化中的性别关系和亲密模式。 在五四时期浮出水面的一代女性,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再度证明了一切观念都是“社会建构”,而人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剖析其背后的真相。对我来说最大开眼界的观点是以“浪漫爱”为代表的情感在现代中国构建个人身份认同乃至民族主义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是之前我思考民族主义时从未触及的方向。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讨论,恍惚有就在当下的感觉,在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对情感的理解也许也经历了某种轮回。很可惜李海燕老师只是在结语里匆匆带过了对90年代的阐述——极端个人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再度崛起感觉可以新开一课题了。

评分

对不起 我放弃阅读了????

评分

把情感作为研究20世纪前半世纪的切入点,尤其是爱情这个领域如何与民族主义相伏相倚(爱情—民族同情—革命),如何在儒家(保守)、启蒙(自由)和革命(激进)几种构想中发挥价值,从而对抗一个儒家传统。比较仔细分析论证过程的有讲石秀一段和鲁迅一段,交杂了理论和比较文学、历史背景的思路,话语分析不是很多,来谈中国文学的特殊性及其在理论下的表现。

评分

把情感作为研究20世纪前半世纪的切入点,尤其是爱情这个领域如何与民族主义相伏相倚(爱情—民族同情—革命),如何在儒家(保守)、启蒙(自由)和革命(激进)几种构想中发挥价值,从而对抗一个儒家传统。比较仔细分析论证过程的有讲石秀一段和鲁迅一段,交杂了理论和比较文学、历史背景的思路,话语分析不是很多,来谈中国文学的特殊性及其在理论下的表现。

评分

尚余五分之一左右,打算将来再读。总的来说,还是“娜拉走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现代家庭结构要怎么在一种打破传统偶像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新时代的婚姻到底要和爱情保持何种关系?民国人的种种困境,其实到今天一个也没少。尤其,作者谈“偷情”的问题,在作为一种至高的“善”的五四爱情沦陷入庸常生活之后,小资本主义城市中的偷情就成为了一种带有激情性的背叛,真是太准确了,这便是施蛰存和张爱玲的文学产生的共振。其中还谈到“父亲”这个形象的问题,我就会想,朱自清何以要去写《背影》呢?因为在那以前,我们似乎还真的缺乏这样一种复杂的“父亲”的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