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

心灵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李海燕
出品人:
页数:396
译者:修佳明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6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94680
丛书系列:德先声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爱情 
  • 观念史 
  • 思想史 
  • 李海燕 
  • 新文化史 
  • 社会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10/12/%e5%bf%83%e7%81%b5%e9%9d%a9%e5%91%bd/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李海燕/修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 子扉我 2018年秋 上海—北京途中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10月12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10/12/%e5%bf%83%e7%81%b5%e9%9d%a9%e5%91%bd/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李海燕/修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 子扉我 2018年秋 上海—北京途中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10月12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

评分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多数时候都是在谈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事和一个人。可究竟什么是爱情?或者什么影响甚至构建了我们对爱情的认知?我们往往对自己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却越是知之甚少,同时当无知暴露出来时,我们也总能安之若素。可这些问题曾经并且现在仍旧困扰着...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福柯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寻找性欲的蛛丝马迹时,他惊觉自己此时写的已不再是一种关于性的历史,而是包含一切艺术在内的伦理。同样的话,我们也可应用于此:当作者在中国近代史中讨论爱情时,她所讨论的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是与之相关的身份、道德、性别、权威、权力。换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讨论“爱情”概念生成的近代历史,一定程度上也在折射中国个人主义发展与变化。它透过“情教”、“伟大爱情”和“革命加恋爱”呈现出爱情的感觉结构从儒家转移到启蒙、再借由启蒙走向革命的变迁。爱情成为孝顺、浪漫、情欲、同情或爱国。它既是人们用以打破外在道德权威、树立内在的自我意识合法性的依据,也是以日常战胜崇高之压迫的武器。说到底,爱一直都是现代自我的生存之道,以前如是,现在亦如是。

评分

选题以小见大,非常有趣:自晚明文人发现“情”的价值以来,“情”或“爱”即被赋予了“超善”的理想化内涵。五四知识分子打破了儒家的感觉结构(情与礼的统一),为“爱情”注入了启蒙文化的新内涵,但实际上仍将“爱情”视为一种超验性的超善结构。实际上,鲁迅、张爱玲等文学家仍敏锐察觉了“爱情”的世俗性。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传播,“爱情”在施蛰存等小说家那里似乎彻底被泛性化了。在民族主义者那里,“情”被理解为更为博大的“民族同情”;而在左翼革命作家那里,“爱情”则逐步被边缘化,始于“爱情/革命”模式(爱情幻觉后投身革命)”,发展为“革命/爱情”模式(为革命事业牺牲爱情),终于爱情的缺席。不过,随着毛时代的结束,“爱情”再次被发现,并重回私人领域而与消费文化相纠缠。

评分

选题以小见大,非常有趣:自晚明文人发现“情”的价值以来,“情”或“爱”即被赋予了“超善”的理想化内涵。五四知识分子打破了儒家的感觉结构(情与礼的统一),为“爱情”注入了启蒙文化的新内涵,但实际上仍将“爱情”视为一种超验性的超善结构。实际上,鲁迅、张爱玲等文学家仍敏锐察觉了“爱情”的世俗性。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传播,“爱情”在施蛰存等小说家那里似乎彻底被泛性化了。在民族主义者那里,“情”被理解为更为博大的“民族同情”;而在左翼革命作家那里,“爱情”则逐步被边缘化,始于“爱情/革命”模式(爱情幻觉后投身革命)”,发展为“革命/爱情”模式(为革命事业牺牲爱情),终于爱情的缺席。不过,随着毛时代的结束,“爱情”再次被发现,并重回私人领域而与消费文化相纠缠。

评分

本书再度证明了一切观念都是“社会建构”,而人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剖析其背后的真相。对我来说最大开眼界的观点是以“浪漫爱”为代表的情感在现代中国构建个人身份认同乃至民族主义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是之前我思考民族主义时从未触及的方向。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讨论,恍惚有就在当下的感觉,在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对情感的理解也许也经历了某种轮回。很可惜李海燕老师只是在结语里匆匆带过了对90年代的阐述——极端个人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再度崛起感觉可以新开一课题了。

评分

对不起 我放弃阅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