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出版者:允晨文化
作者:余英時
出品人:
页数:232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NT$42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986967774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余英时 
  • 回忆录 
  • 知识分子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传记 
  • 港台版 
  • 学术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本回忆录记载到余英时先生在哈佛完成博士论文为止(应该还有下册),内容大概分为三个模块。 一是其求学历程。余英时先生长于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海内外当推独步。这本书除了交代余先生何以走上治学道路外,便着重笔墨勾勒其治学基础与理路,譬如在新亚书院期间精读后汉书三...  

评分

这本回忆录记载到余英时先生在哈佛完成博士论文为止(应该还有下册),内容大概分为三个模块。 一是其求学历程。余英时先生长于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海内外当推独步。这本书除了交代余先生何以走上治学道路外,便着重笔墨勾勒其治学基础与理路,譬如在新亚书院期间精读后汉书三...  

评分

评分

评分

历史不会完全像中学教科书里写的那样,这我当然知道,可当我真的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的时候,还是不太敢轻易相信。然而,余英时那些放在国内发表会被封号甚至被训诫的言论,要么来自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要么来自置身事外的学者论著,听起来是那么有说服力,似乎无可辩驳——或许...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买的精装版这两天读完,发现了三个字的错误哈哈。论年岁,余先生和李敖、金庸大致可以归为同时代人,希望他身体康泰,如出版社所规划的,在三年内把剩下的回忆录中、下部写完。第五章回忆哈佛大学求学交友问师经历,非常适合有志于学特别是读文科博士者一读。而且,余先生谈学论人文风朴实,无夸夸自得之色,即使论及与张光直的分歧也很厚道。

评分

27/10博客來已開放訂購。18/11「避地難求三戶楚,占天曾說十年秦。」整本書還是有三四處編輯失誤,可惜,平裝第二刷會改。

评分

可见迟至1950年8月,尚存在逃离的窗口期,余老阴差阳错于返回大陆时因火车脱轨而改变想法再行逃港,事后看来不啻是改变人生轨迹甚至翻转生死的幸运决定。

评分

书中余先生对钱穆先生,刑慕寰、高有工的回忆,印象最为深刻。在学问人生中有这样的师友,实为莫大的福分。虽为回忆录之名,但能读出学术史的感觉。

评分

读到余先生在香港的求学经历深有同感,特别是当初他在广州火车站思考是要留港还是回京,并做出改变他一生命运选择的时候,其实往往人在做选择的时候,经过前期长时间的纠结与怅惘,但是真正决定也就是在那么电光火石一瞬间。 更有意思的是将留在大陆的和去港去美的知识分子命运和学术经历对比着看,我相信49年前后在大陆像余英时这样的知识青年并不少,但最终谁在时代的洪流里殒了光芒,而谁又能潜心学术,终成大家,是再明白不过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