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原姓富尔顿,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译者:
粟冬,翻译,影评人,文章多见于媒体专栏。对日本文学及影视作品有强烈兴趣,他认为但凡想要了解日本文化且对日本文化有诸多疑惑的人,都可以从《菊与刀》中找出答案。
1944年,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委托,要完成一份针对日本人的文化分析报告。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民族研究,她无法接受,这也有违于她的事业发展。基于此,我们才得以在《菊与刀》中找到“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在被原子弹轰炸后,它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的解答。也正是本尼迪克特详尽的剖析和调查,此书自1946年出版后,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菊与刀》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更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工具。
作为中国80后,从小是看抗日战争电影长大的,尤其作为东北人,出生长大的地方曾经是被日本长期占据的敌占区,周围很多长辈的第一外语是日语。在抗日电影中对于日本人的行为总觉得怪怪的,以前总觉得日本人特别符合一个成语,道貌岸然。礼貌起来让人特别亲切,容易得到他人的信...
评分《菊与刀》作者以任务认识日本开头,从战争的角度,和美国做对比,体现日本人民在战争的无畏无惧。相比于别的国家在战争中的投降比率,日本的投降对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奇迹。日本有幕府将军和大名,但是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天皇。他不具有实权,却代表着一种信仰。他在日本人...
评分《菊与刀》,一本由美国人所创作的研究日本人类学文化的书籍,此书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对日本这个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这种解读并不是单纯的表象解读,而是一种细致到深入骨髓的讲解。读完之后,对于之前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日本的文化现...
评分四月,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一提到樱花,难免会想到日本的樱花祭,美不胜收的景致,还有那些小而美好的文字。 那些文字让我们沉迷,却又无法完全理解。 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细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
评分我终于读了这本书。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菊与刀》算是为数不多在谈到文化的时候,被历史教科书记载关于日本文化的典籍。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东亚文化,当然不能说是十分精准,但是由于视角的转换,却能给同为东亚人的中国读者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从历史书里学来,从长...
1944年,美国民族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开始研究日本,是为了对日战争中知己知彼,中国人也非常需要了解一下这位邻居,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想要了解日本文化,通往社会背景的必经小径
评分曾经半途而废的读过几章,如今出了新版就继续读起来,感觉这版的译者要胜过我之前看的那版的,行文很流畅,也不刻板。
评分看完这本书后,对于书名“菊与刀”有了新的理解,菊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慰藉,不附带任何名利, 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正的回归自我,而刀是对自己的磨练,每个人都是一把刀,只有通过磨砺才能去掉刀上的锈迹,才能保持锋利,无坚不摧。 在日本人生活中面对的是关于各种的人情债,一旦产生了某种人情债,就要想尽办法除掉,无论是报恩还是报复,只有归还了自己所欠的人情债,心灵才能安宁。 可能也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单纯的信仰,行动起来的执行力和凝聚力超越了其他民族吧。
评分看完这本书后,对于书名“菊与刀”有了新的理解,菊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慰藉,不附带任何名利, 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正的回归自我,而刀是对自己的磨练,每个人都是一把刀,只有通过磨砺才能去掉刀上的锈迹,才能保持锋利,无坚不摧。 在日本人生活中面对的是关于各种的人情债,一旦产生了某种人情债,就要想尽办法除掉,无论是报恩还是报复,只有归还了自己所欠的人情债,心灵才能安宁。 可能也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单纯的信仰,行动起来的执行力和凝聚力超越了其他民族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