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斯玛丽•阿什顿(Rosemary Ashton)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裘恩英语语言文学荣退教授(Emeritus Quain Professor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出版著作11部。自20世纪80年代起,撰写了多部19世纪英国作家传记和思想史著作。主要作品包括《德国思想》(1980)、《小德意志》(1986)、《乔治•亨利•刘易斯传》(1991)、《柯尔律治评传》(1996)、《乔治•艾略特传》(1997)、《卡莱尔夫妇的婚姻》(2002)、《斯特兰德大街142号》(2006)、《维多利亚时代的布鲁姆斯伯里》(2012)等。
译者
乔修峰
山东济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2013年在爱丁堡大学文学院短期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英国文学与思想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巴别塔下: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并有《世界上的语言》《记忆的隐喻》《中世纪欧洲史》等多部译著。
1858年5-8月,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经历酷夏,因大量污水排入泰晤士河,发生了大恶臭(The Great Stink)。作者罗斯玛丽·阿什顿以伦敦大恶臭为背景,结合当年通过的《泰晤士河净化法案》《医疗法》和《离婚法》等多种法案的产生过程,讲述了达尔文、狄更斯和时任财政大臣的迪斯累里那一年丰富而曲折的经历。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文学荣退教授罗斯玛丽•阿什顿借助近年普遍实现数字化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报刊、书信、日记、流言、庭审记录和气象档案,勾勒了英国黄金时代一众风云人物群像。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微观史著作,揭示了1858年的重要性,认为这一年是一个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历史转折点。
不知是不是因为最近被“垃圾分类”这个话题吸引,才让我对这本书生出强烈阅读兴趣,又或者是泰晤士河、达尔文与狄更斯等关键词太过抢眼,让人难以忽略。反正在这个炎夏刚刚开始的七月中旬,我读到了这本名字很有冲击力的书。 《大恶臭:1858伦敦酷夏》是英国作家罗斯玛丽.阿什...
评分 评分1858年的七八月份,史上最强的热浪袭击大不列颠的首都伦敦,此时的英格兰甚至西方国家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路上狂奔,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为执政者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自信,此时英国早已是日不落帝国,在远东方向上与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焦头烂额的清帝国进行着...
评分达尔文自卑而友善、狄更斯刻薄、Disreali倒是没看出什么个性,虽宏大但流于表面,见事不见人。译后记比正文清楚多了
评分图书馆借的,竟然是译者签名毛边本,边度边裁好开心。原以为是一本介绍19世纪伦敦污染的著作,其实只是以此作为背景,讲述1858泰晤士河边不堪其臭的人们其他的烦恼,狄更斯满城风雨的离婚、达尔文被华莱士戳痛的纠结、报刊对各种问题的推波助澜,尽管内容不是预想的,还是好看的
评分对这段历史有一些印象,加之近几年环保成了我国大事,书中还有达尔文与狄更斯,甚至不止,比较易读的一本。
评分维多利亚文史研究者可一读。很多资料都是之前接触过的,读起来很熟悉,尤其是时代中期文坛的那段撕逼史,但是写法不尽如人意。作者的原意是以1858年为一个历史契机,刺入维多利亚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人——狄更斯、达尔文、迪斯累利——的牵缠关系,像伍尔夫那样还原这三人在发迹前,挖掘深埋于历史地表以下的“万千微尘”。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三个人几乎可以替换成随机的其他三个人:赫胥黎、拉马克、罗斯金、艾略特……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代表性(尤其迪斯累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牵强:达尔文和狄更斯扯上关系居然是用一桩离婚案,这一年泰晤士河的恶臭实际上也并没有对三人的关系结构形成有力的影响。之前看文献时,有一篇论文写的是“艾略特在1860”,这一年倒更为关键:艾略特崛起、狄更斯与萨克雷火并,奇情小说出现……
评分这个切入的角度也是很感兴趣的,但太细太琐碎,涉及的人物地名事件都非常详细,不熟的读者看了会很懵逼,阅读感不大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