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1940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而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成名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但至今除本书外,作者只出版过一个短篇集《九故事》(195)和两个中篇集《弗兰尼与卓埃》(1961)及《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
外国文学名著精品
豪华本
正确书号7533906292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一) “守望”不是一个常见的词,也许更不是一个历史很长的词。至少我对“守望”这个词的最初印象来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翻翻《现代汉语词典》对“守望”的解释,也不过是“看守...
评分今天早上起来上网看到塞林格去世的消息,便在“豆瓣我说”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早上打开电脑上网才知道塞林格去世了,恰巧电脑边摆着的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我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了,相信以后还会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塞林格去了天堂就不用在悬崖边守望了吧,因为...
评分梅尔·吉布森与茱莉娅·罗伯茨主演过一部好莱坞电影《连锁阴谋》(Conspiracy Theory),吉布森扮演的主人公是个前特工,也是位精神紧张的的士司机,受到阴谋者的追杀,屡屡逃脱,有次还是他的一个习惯导致他被敌人发现,那就是他有个习惯,每见到一本塞林格所著的《麦田守望者...
评分麦田里没有守望者 赵松 —————————————— 要是你有兴趣,并且能找到1951年7月15日的《纽约时报》,就会在书评版的那个名为“哎呀”的狭小栏目里发现这样的一段速评文字:“这个塞林格专写短篇小说。他知道如何写孩子的故事。但本书实在太长了。有点单调乏味。他真...
评分是这个版本
评分叛逆的年纪,我读了这本书。叛逆之后,我开始回归。
评分我实在搞不清楚就这样一本只有一个漂亮名字的脏话,废话,蠢话,无聊话集合到底有什么魅力让那么多人都说他好。我觉得我在看它就是浪费时间。一个笨蛋少年的琐碎事竟值得那么多人为之欢欣。难道是我太过庸俗了。看不出这是本难得的奇珍?还是其他人都在装B,因为它是名著于是争相捧之。读英文书看外国电影对我来说都多多少少有些别扭。那些说话方式,语法,以及一些他们拼命想表达我却没办法理解的言语都成了我不能特别钟爱他们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东西还是很好的。前半部分我基本上是本着尊重作者的原则坚持下来的,但好在后半部分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一点价值。和我有了点小共鸣。对于现代社会一些虚伪做作的“假”行为看不惯,但却不得不予以顺应。但作者又有些太过偏执了,书中有一个他最喜欢的一个小女孩问他:“他在这世上是否有真正喜欢什么东西?”他答了半天也都是些没谱的事儿,实际上在这世上的任何事他都看不惯,所以才想去做那不会与人接触的麦田守望者,我也是不想过多的去接触社会才选择虚拟的营生,自然我的父母也是百般的看不惯,毕竟现在这行也不吃香,但我想或许我也就这点特别在行了。只能努力去做一下了,为了让他们能够哑口无言,我必须努力去做。就这样而已。但结论是我仍旧不那么喜欢这破书。别人怎么喜欢我不管,但我就是不喜欢。即便我的这篇短评的说话口气像极了作者。
评分该带着如何的情感去看待这个孩子呢,是可怜、可恨,还是羡慕、钦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他的愿望只是想守护着一片麦田而已,或者其实所有事情都没有那么复杂,4颗星
评分叛逆的年纪,我读了这本书。叛逆之后,我开始回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