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不安的碎片化时代,仍有那么一群人,固守在文学与艺术的深海中孤独潜游,为我们呈现“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尼采语)的范本。
作家、资深媒体人、艺术与昆曲推广者罗拉拉,以她的敏锐与洞察力,透过重重迷雾与乱象,重现喧嚣之下文学与艺术最直击人心的光亮。由此,我们得遇自己的本来面目,心灵或可飞升,或可安放。
解构语境下精神重塑之光,照亮你我平凡的日常。
罗拉拉,知名媒体人、昆曲推广者、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已出版随笔集《像蝶一样的碟》、《旋转木马》与艺术文论《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等多部图书,其中《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获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15年海峡两岸十大最美书、金陵文学佳作奖等六大奖项。
我觉得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喜爱,比如颜色,小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对蓝色情有独钟,特别是那种神秘的深邃的蓝,仿佛可以包容内心所有的小情绪,胆怯、忧伤,成长的不安。长大一些,喜欢橙色,觉得像阳光般温暖,觉得像太阳像鲜花般灿烂。再年长一些,喜欢黑白...
评分我觉得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喜爱,比如颜色,小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对蓝色情有独钟,特别是那种神秘的深邃的蓝,仿佛可以包容内心所有的小情绪,胆怯、忧伤,成长的不安。长大一些,喜欢橙色,觉得像阳光般温暖,觉得像太阳像鲜花般灿烂。再年长一些,喜欢黑白...
评分这几日小恙,得以卧榻看书——《比海更深》。这大约是作者罗拉拉继《遗忘海》之后的第二本以海命名的文艺访谈了。责任编辑恰是另一位才情内敛、审美品味极高的闺蜜——音像出版社的小素,她俩联袂做书,必是上品。 《比海更深》装帧大方素雅,封面钴蓝加群青(果然是比海更深的...
评分在新书《比海更深》的后记中,作者罗拉拉这样说起她为何选了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名字做自己的书名:“《比海更深》并非他的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一部,却特别喜爱树木希林演的母亲。她寻常无奇的形象也在那个台风夜忽然灵动起来,抓住了你的心。你会忽然明白,她才是主角。” 电影中...
评分你看见那浪潮了吗?听到它的澎湃和压抑么?你愿意跟随它去往更加优雅和激烈的所在吗?从《遗忘海》到《比海更深》,借由记者的身份和笔触,罗拉拉以“老灵魂”的姿态,潜入更为芜杂混沌的历史和个人记忆的深处,水草般缠绕的幽微往事,艺术作品宛如珠贝闪烁的晶莹光亮,珊瑚石仿制断壁颓垣的支架构建的姹紫嫣红……那一处深海领域,埋藏着她自童年以来一直不依不饶的梦幻,她不得不听从海妖的召唤,接近、观察、思辨、觉醒……一场没有终点的、注定孤寂的泅游。没有堤岸,没有双桅船,书写就是拯救。
评分星辰大海,你我终会相逢
评分很耐读的一本书,有很多需要慢慢读慢慢想的内容。大部分文字来自作者的文化记者观察视角,除了对昆曲的沉浸式访谈与感受,还收录了对画家和作家的深入访谈,有记者的敏感与精准,更有作家的逻辑与温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也只有自己知晓,比海更深处的风景。
评分罗拉拉的语言是跳跃的,诗性的。即便是在访谈中,这种语言上的特质也表现得非常鲜明。她不纯然是记者的身份,她的人物访谈就是小说,是故事,是诗,是文学本身。她写鲁敏,“红衣配绿鞋,执拗的眼神,是她留给南京的第一影象”。这句倒蛮像她自己。当然,罗拉拉是喜欢蓝色的,否则不会有《遗忘海》,之后再来更深的蓝《比海更深》。我说的是“红配绿”那种视觉上的冲突。初见罗拉拉,无不以为她是位温柔敦厚的大姐,其实不然,她倒正是那位心如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林小姐。敏感、聪慧,如针尖一样的尖锐的感受感知能力,与温柔敦厚包含的钝感拙意反差甚大,这是一种必须要经过近身探索才能获知的有趣的冲突。而在《比海更深》的后记里,罗拉拉说,她体会到了这种钝感的降临。作为读者,我们但愿她保持着可怕的敏锐,而不要进入潜泳,因为那是读者的损失。
评分星辰大海,你我终会相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