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出品人:
页数:237
译者:区立远
出版时间:2008-12
价格:2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730678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历史
  • 德国
  • 卡尔•洛维特
  • 传记
  • 二战
  • 纳粹
  • 哲学
  • 纳粹德国
  • 生活回忆
  • 历史回忆录
  • 二战回忆
  • 犹太人经历
  • 欧洲历史
  • 个人传记
  • 政治迫害
  • 种族主义
  • 生存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为了争取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的征文奖金而写作的,该次征文邀请德国的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的印象写下。当时可能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期望而未得奖,此份书稿遂也被遗忘多年,直到洛维特遗孀整理遗稿时发现,终于在1986年于德国出版。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

作者简介

卡尔·洛维特(Karl Lowith)犹太裔德国哲学家。1897年生于慕尼黑,纳粹主政时流亡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地,1952年再度回到德国,于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至1964年退休,1973逝世。洛维特的知名著作有:《韦伯与马克思》(1932)、《尼采的永恒回归哲学》(1935)、《布克哈特:这个历史之中的人》(1936)、《欧洲虚无主义:对欧洲战争的前历史的考察》(1940)、《从黑格尔到尼采:十九世纪思想中的革命性断裂》(1941)、《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1953)、《海德格尔:贫瘠时代的思想家》(1953)与《知识、信仰、怀疑》(1956)等。德国麦兹勒(Metzler)出版社在其辞世后为之出版九大册的作品全集(1981-1988)。

译者简介

区立远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德国图宾根大学古典语文硕士毕业(拉丁文与希腊文双主修),现就读于该校希腊文系博士班。

目录信息

译者导言:关于洛维特与这本自传
编者前言
引言
1914-1933
世界大战与战俘经历
在希特勒之前与之后的尼采
奥地利人,德国人以及意大利人
家乡的迎接
“前线条款”
战后
两个德国人
我在战后的第一个朋友
格奥尔格的圈子与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卡尔·巴特
在弗莱堡跟随胡塞尔
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1919-1936)
海德格尔将“每个本有的此在”翻译为“德意志的此在”
海德格尔的人格
B.博士反向的“启动”
精神与基督教在德国是一种时代错置
B.对于犹太人问题的立场
我1933年在弗莱堡与胡塞尔、1936年在罗马与海德格尔的
最后一次会面
我在弗莱堡学生时代的朋友
通货膨胀将现存的一切吞噬殆尽
在麦克伦堡当家庭教师
逃离眼前的时代,前往意大利
回到马堡,完成就职论文
父亲70岁的生日与过世
政变的三个预兆
政变之前
德国1933年的“振兴”与我在马堡最后一次的演讲
1934-1936
告别马堡
意大利人与德国人
罗马的国家社会主义教授
两位德国主任
在罗马的德国流亡者
在意大利与日本的俄国流亡者
将犹太人赶出意大利
日本人的天真与德国人的天真
马堡大学的犹太人与雅利安人的遭遇
德国事件在意大利的反应
在布拉格的哲学家大会上(1934)
聘书被撤消,以及我的德国之旅
绕道巴黎返回意大利
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上
受聘到日本任教,告别德国与欧洲
出版商的困境
1936-1939
抵达日本
一个英国同事
仙台的一位意大利高官与一位德国资政委员
在日本的德国流亡者
在轻井泽的国家社会主义
我在日本与德国人的来往
1936至1939年德国发生的事件
两个雅利安流亡者
对我来说,德国人与犹太人的隔离如何开始
同时是德国人与犹太人
德国之简化,德国之抗议
后记
另一篇后记
生平经历(1959)
补记
附录
一千元美金征文广告
照片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那些坚持等待先知与救星的人所处的景况,就和流亡时期那些美丽的破晓之歌一样,从伊顿的塞尔山有人长声问道, 警卫,黑夜还有多长? 警卫答道,早晨快到了,但是现在还是黑夜,如果你们想知道,下次再过来。 听到这些话的民族已经问了两千多年,也坚持等了两千多年,他们另人动...  

评分

那些坚持等待先知与救星的人所处的景况,就和流亡时期那些美丽的破晓之歌一样,从伊顿的塞尔山有人长声问道, 警卫,黑夜还有多长? 警卫答道,早晨快到了,但是现在还是黑夜,如果你们想知道,下次再过来。 听到这些话的民族已经问了两千多年,也坚持等了两千多年,他们另人动...  

评分

只有在时间的进程里,才能找到一个相对清晰的观察角度,来看待我所追求的一切。   ——卡尔·洛维特《生平经历》 我阅读这本回忆录,有着挥之不去的紧张感。如此紧张感,并不是时局变迁、人情暗淡之类的感叹,而是有关一个吊诡的论题,就是说,历史的日常之困,确切的说,...  

评分

那些坚持等待先知与救星的人所处的景况,就和流亡时期那些美丽的破晓之歌一样,从伊顿的塞尔山有人长声问道, 警卫,黑夜还有多长? 警卫答道,早晨快到了,但是现在还是黑夜,如果你们想知道,下次再过来。 听到这些话的民族已经问了两千多年,也坚持等了两千多年,他们另人动...  

评分

那些坚持等待先知与救星的人所处的景况,就和流亡时期那些美丽的破晓之歌一样,从伊顿的塞尔山有人长声问道, 警卫,黑夜还有多长? 警卫答道,早晨快到了,但是现在还是黑夜,如果你们想知道,下次再过来。 听到这些话的民族已经问了两千多年,也坚持等了两千多年,他们另人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围绕1933年德国知识分子界犹太人的权利被剥夺流亡异乡展开,其中是麻木的学者、教授、神职人员众生百态,意识形态强大的威慑力以及不同个体的身份确认过程中的残酷呈现非常直观。洛维特清醒地分析着最细致的文化教养是如何展示品味错乱的概念转用,从每个人本有的此在到德意志的此在,从尼采的诗句到行军的步伐。与其他犹太人或“混种”相比,洛维特好在有前线条款的帮助,但这种庇护也越来越像屈辱。自己从旧信仰到新信仰又不得不退回去的精神困境的描述读得很让人悲伤,他身处在病态环境中对一切感同身受,更痛苦地意识到这个民族展现的一切深刻与艰苦本质上只是鄙视幸福与人性的事实,而这一切不确定必须以在虚无之上建立确定来维系,它的抗争本身出现了问题,这种撕裂抽空了生命内容剩下流离失所。

评分

希特勒后时代,德国的“一体化”是深刻纠结于洛维特内心的问题:那些良善的市民或有学养的学者们,何以会对普遍的思想堕落与文明的退化保持无动于衷的超然与冷漠?人何以就会轻易地把自己交付给“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虚妄残酷自大的恶魔?洛维特以自己对于知识界的洞察与反思,给出他的解答。而这运思求解的过程,处处皆是提醒我们反省自身处境的思维光点。

评分

或许一个人离开德国到别的地方生活,才能够真正看出来,这些不同的阵营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同一个相同主题的变奏

评分

洛维特的文笔确实不错,还是区立远的译文优美?洛维特的军装照真是英姿飒爽。

评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犹太人问题”,远比二战后、冷战后的普遍政治秩序所宣扬的正确政治理念,来得更为冷峻、深刻、洞悉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