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冯友兰先生于1946年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访问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形成本书。本书有各种语言译本,是西方人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作者以一本短小精炼的哲学小书,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间充盈着睿智与洞见。本版主要采取赵复三译本,同时参考涂又光译本作少量修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哲学既是精神符号,就应该用于丰富精神。且不论冯友兰是不是固执于自己的观念,但个人认为能用质朴的语言介绍哲学,总好过故弄玄虚将语言极端复杂化但实际上不过为了抬高自己的居心。结构很清晰,读了并不累人,而且我觉得这本书贵在对中国哲学的本质把握得很准确,着力描述之处,多为各家之精髓。至于是否偏颇,我感触并不深,实际在我看来,评述性语言并不多,大多数也就是在叙事,颇为受用。这本书最初是用来帮助回忆知识的,现在看来,干脆借此机会重读中国哲学史也未尝不可。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心难得的安宁。跟英文版一起看,因为越过了咀嚼古文的障碍,英文版反而容易些,但也正因此,英文版不及中文本的意义深重。总归是没办法绕开各类经典,要重新读起来了。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心难得的安宁。跟英文版一起看,因为越过了咀嚼古文的障碍,英文版反而容易些,但也正因此,英文版不及中文本的意义深重。总归是没办法绕开各类经典,要重新读起来了。
评分不枯燥。以西方哲学为对比,反观中国哲学。
评分4.7 收穫不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