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簡介: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期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餘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游歷》等。
「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伙不分離,只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 」
《張岪與木心》——陳丹青致木心的私房話.
相隔幾個世代的陳丹青與木心於異地相識相知,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係。本書是陳丹青在師尊木心身故後寫成的十萬字文稿。作者以其極盡寫實與簡約的文筆,鄭重坦率而堅拒濫情,寫下了對木心最後的守護與送別過程,淒楚動人。書中文字真摯的記錄了對木心的觀察、剖析,讀著彷彿經歷了木心一生的鬱鬱不得志;與學生俏皮的對話;對書寫繪畫的執著及洞見。難能可貴的私房話,非常木心,非常陳丹青,現與讀者分享。
「我不想限制篇幅,不願遺漏種種細節。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最後一課。」
木心先生是老派精致的人物,有具体琐碎的修养,连茨维格比他不上的。 他也是查尔斯和查拉图斯特拉式的人物。 是君子,尤其类似《中庸》里的那一样—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陈丹青老师算得上木心先生的半个颜回,那半个随着二两诗意离开了他。 这回是老师走在学生前头。 若是颜...
评分前半部分直面病与死,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奇想之年》,几次读到哽咽落泪。 后半部分醍醐灌顶:“我们半个世纪的写作和话语,就是一个表态的、定性的口号系统”。我们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总想把别人的想法统一成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于被强加、被统一,所以导...
评分人的情谊,再久长,数年、数十年,总归开初那段最是金不换。 这是陈丹青在《孤露与晚晴》中的句子,我很喜欢,最初读到时,约在二〇一四年初。那时,木心的十数册文集和由陈丹青所笔录的两厚册《文学回忆录》,皆已出版。差不多也是在同一年,我在陈丹青的《草草集》中读到了他...
评分人的情谊,再久长,数年、数十年,总归开初那段最是金不换。 这是陈丹青在《孤露与晚晴》中的句子,我很喜欢,最初读到时,约在二〇一四年初。那时,木心的十数册文集和由陈丹青所笔录的两厚册《文学回忆录》,皆已出版。差不多也是在同一年,我在陈丹青的《草草集》中读到了他...
全是熟悉的文章,至少都读过片段。《守护与送别》上篇写得最好,《乌镇的孩子》次之,《杰克逊高地》第三。《绘画的异端》视角新奇,略冗长。《新周刊》的访谈中陈丹青少见地公开讲了木心与政治——也有可能是在贵国一直不方便——估计内地版会被删去大半吧;有趣,但也没什么惊人之语。几篇文章一整合,或可视作木心的别传。
评分他是怎么一遍又一遍把自己撕扯开的?太疼了
评分对木心的怀念深情而客观。“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他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木心不是写给群众看的,他写给一个人一个人看,不是我们阅读他,是他阅读我们。
评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读过。再读还是感动,几处泪目。陈丹青文笔有受木心先生影响吗,简洁,准确,藏机锋。《文学回忆录》是我的枕边书、随时随处翻开读几句,每次都觉得,读后的自己比读前变得稍微好一点点……
评分是推广,不是消费。丹青“成不了伟人”,但木心可能。所以要推广。十年维度是丹青推广木心,百年维度刚好相反。也算老谋深算吧,只是引人羡慕,却不讨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