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申
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係,現任教於美國馬裏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著有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劍橋大學齣版社,2018)。中英文論文發錶於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he Asia-Pacific Journal、《文化縱橫》等期刊。
「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當作西方的「鏡像」而被對照與詮釋。證諸歷史,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相當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纔逐漸定型,後者則是在近130年來纔為人熟知。
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瞭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和認識。宋念申的《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瞭從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盪、碰撞、發展、互相塑造的歷史。透過宋念申流暢通俗的書寫方式,可以發現朝鮮半島70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講述的東亞遭遇,有助於撥開現實的迷霧以重建常識,在大歷史的風雲變幻中,穿透現象、看見本質。
“发现东亚”,它的潜台词是重新定义东亚和重新定义东亚的进现代化过程。他的基本思路是反对欧洲中心论,并用一套“反殖民主义话语权”的语言来重新论述东亚的近现代历史。他认为,东亚地区保守、落后、封闭的历史认知是殖民主义者的故意歪曲,目的就是为了让殖民主义正当化和...
評分首先要明确历史问题的两个前提:首先是立场,其次是逻辑。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即便是按照同样的逻辑,也很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人的立场如泾渭分明般清晰,逻辑却如雾里看花。当前很多人潜心于逻辑,却无意或者有意的忽视了立场,甚至在别人预设好的立场下在逻辑的迷宫里...
評分从18、19世纪开始,亚洲被当作欧洲的反题,成为“文明”的反面。那么,顺理成章地,当所谓文明的诸种病征显现,这个亚洲又莫名其妙地被赋予一种拯救性。
評分《发现东亚》是一本不错的历史科普书籍,对于许多没有接触过这种视角下历史叙述的读者而言,可以作为启蒙。 本书从“亚洲”的概念开始说起,亚洲本身并非是一个整体。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亚洲,他和希腊世界所认知的“亚洲”,其实是希腊以东的地区,包括...
以中國觀點駁斥西方的東亞史,新的思考途徑
评分不錯的通識讀物,在國內關注度不夠的現在,《發現東亞》一書填補瞭一塊空白。全書的概貌,友鄰@sunfai 的書評已經說的十分清晰,我就不獻醜瞭。隻不過,關於東亞諸國是否單方麵斷絕與西方的交流,我們不應囿於成說,而是應該放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框架中進行審視。論述歐美對東亞的偏見時,作者有著近於政治正確的立場,我們可以不認同,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值得我們去思考。還有,蔡偉傑先生的導讀也應該給予重視。 另外,作者在書中提到學者李勤璞提齣的“濛古之道”的概念,據李老師言及,應指其博士論文《濛古之道:西藏佛教和太宗時代的清朝國傢》,若有興趣,可參閱。如有深入這方麵的興趣,則可讀宋念申先生的著作《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附:書中也有對張維迎觀點的反駁,值得深思。
评分以中國觀點駁斥西方的東亞史,新的思考途徑
评分以中國觀點駁斥西方的東亞史,新的思考途徑
评分不錯的通識讀物,在國內關注度不夠的現在,《發現東亞》一書填補瞭一塊空白。全書的概貌,友鄰@sunfai 的書評已經說的十分清晰,我就不獻醜瞭。隻不過,關於東亞諸國是否單方麵斷絕與西方的交流,我們不應囿於成說,而是應該放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框架中進行審視。論述歐美對東亞的偏見時,作者有著近於政治正確的立場,我們可以不認同,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值得我們去思考。還有,蔡偉傑先生的導讀也應該給予重視。 另外,作者在書中提到學者李勤璞提齣的“濛古之道”的概念,據李老師言及,應指其博士論文《濛古之道:西藏佛教和太宗時代的清朝國傢》,若有興趣,可參閱。如有深入這方麵的興趣,則可讀宋念申先生的著作《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附:書中也有對張維迎觀點的反駁,值得深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