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林斯特龙(Martin Lindstrom),全球首席品牌营销大师,在全球拥有百万“忠实听众”。
林斯特龙公司(Lindstrom Company)CEO;同时担任世界多家顶级公司的顾问,包括麦当劳、宝洁、雀巢、美国运通、微软、迪斯尼,以及葛兰素史克。
《金融时报》、《今日美国》、《财富》、《华盛顿邮报》《哈佛商业评论》特约专栏作家。
品牌营销专家林斯特龙是极富实战经验与创新精神的。在他的最新力作《买》中,给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结论:大多数时候,植入式广告毫无效果;品牌像习俗一样,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强势品牌和宗教都可以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同一区域;无处不在的潜意识广告比直接广告更加有效……
对营销者来说,这样的结论可能是“违背传统”的,但事实是:完全遵循经典和一些“理所当然”的营销理论而投入的大量广告经费常常打了水漂;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后推出的新产品仍屡遭失败。为了探寻消费者的心理,企业与营销者费尽心思,进行了太多的问卷调查、焦点小组与实验,其结果就是产生了更多的关于消费者购买心理与行为的结论。这些结论繁多复杂,有些甚至互相矛盾。它们的准确率有多高呢?看看当今那些迷茫的营销经理就知道了。现在营销界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尽管大家知道现有的探究消费者心理的手段并不那么有效,但也无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就习惯于继续使用“普遍的”、“理所当然正确的”方法无休止地消耗金钱和资源。
这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问题,书中给出的结论或许令人震惊,却比以往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更可信,因为它们是实验者与消费者“大脑”直接对话的结果。本书的价值正在于——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脑扫描技术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戳破关于消费者为什么购买的谎言,破解消费者心理的黑匣子,让你直达大脑中支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潜意识,寻找到所有营销经理和学者梦寐以求的购买“真相”。
《买》这本书为企业介绍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式——科学营销,这也是这本书对于中国企业的特殊意义所在。它提供的科学研究结论可以帮助企业重新审视过去“粗放型”的营销方式,转而用一种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态度看待营销。毕竟,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作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职能,营销亦是如此。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全球市场与购买心理日渐成熟与复杂的消费者要求中国企业掌握更加科学的预测方法。面对变革的挑战,我们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手段,更是态度。
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是认知神经科学中很炫的一个领域。近些年有一些研究发表在顶级的期刊上,比如neuron。《买》 (buyology)这本书,介绍了neuromarketing 在业界的一些实际应用。 对于影响人类购买行为的因素,书中大部分解释实际上没有达到神经层面,而只是决策行为...
评分 评分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是认知神经科学中很炫的一个领域。近些年有一些研究发表在顶级的期刊上,比如neuron。《买》 (buyology)这本书,介绍了neuromarketing 在业界的一些实际应用。 对于影响人类购买行为的因素,书中大部分解释实际上没有达到神经层面,而只是决策行为...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还是读书时间的问题,作者列举了一些很时新的例子,但觉得读的还是很生涩,很不有趣。 从神经学角度来解释购买行为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角度,但字里行间确读不通顺,不能一下子抓住作者真正想说的point,也许是我能力有限。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还是读书时间的问题,作者列举了一些很时新的例子,但觉得读的还是很生涩,很不有趣。 从神经学角度来解释购买行为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角度,但字里行间确读不通顺,不能一下子抓住作者真正想说的point,也许是我能力有限。
就是印证一些品牌营销的观点,但是忽悠的东西比较多
评分可以视作消费行为学的入门。但是,多少有些故弄玄虚和言过其实,写禁烟那段更是有点瞒天过海的意味。同感官品牌、品牌洗脑一起阅读,可以从营销从业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来审视营销作用和消费动机。翻译总优点怪怪的。3.5星
评分看了好多本这种主题的了,希望能治好剁手病吧。
评分所谓“神经营销学”,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做市场营销的研究,读来饶有趣味。然而作者的科研态度不够严谨,很多结论不敢苟同。anyway,读完这本书后,我十分希望能尝试做一些将认知神经科学与HCI结合的研究。
评分用技术手段与消费者的大脑直接对话,观察消费者对营销的反应,研究大脑中支配购买行为的潜意识——感性压倒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