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进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意志。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和挪威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青年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他开始写了一些歌颂历史英雄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剧作。接着,他先后在卑尔根和奥斯陆被剧院聘为导演和经理,达十余年之久。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挪威社会政治的失望,于是愤而出国,在意大利和德国度过二十七年(1863-91)的侨居生活,同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晚年才回奥斯陆。易卜生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剧作,除早期那些浪漫抒情诗剧外,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散文剧即话剧。这些散文剧大都以习见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题材,通常被称为“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
(1881)和《人民公敌》(1882)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玩偶之家》一直以来都被标榜是女权运动宣言,但老实说,在我看来,娜拉却是是个白痴。或许这是她那个时代女性的特点吧——需要一个男人给她钱,叫她“小鸟”、“小松鼠”呵护她,丈夫说的什么都是对的,自以为被需要,但事实上有她没她都一样。所以我真的觉得娜拉很幼稚。尽...
评分是的,很棒的作品,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 在这个后现代的社会中看清自己,看清周围,树立旗帜,踏踏实实做事情。是的,为了美好,没有什么好说的。 时代是一个一个的轮回,现在这个时代在历史中有轮回,我向前学习,想现在学习,还要向未来学习。
评分眼光犀利、独特的鲁迅曾做过如下的推断:娜拉出走以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堕落;二是回来。鲁迅做这样的推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是由男人来主宰的,不允许女性的自由存活;二是社会是靠金钱来运转的,娜拉没有钱,所以她注定是要被甩出去的。鲁迅的见解是非常深刻的,但在...
评分《玩偶之家》一直被当作是女权运动的宣言。娜拉终于勇敢的反抗,坚决的离开,当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女性对男权的抗争。若该剧出自一个女性作家之手,它将会更具这方面的意义。以上是普遍的观点。 看完本剧,我并没有因娜拉最终的反抗而异常的振奋,反而是被它的悲剧色彩...
评分一个世纪以前,北欧大文豪易卜生的名号第一次在中国作家的笔端呈现出来:“伊氏(即易卜生)生于近世,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当时此君只不过东瀛岛上一个籍籍无名的留学生而已,而故国的人民正沉沦在饥馑与兵燹的交迫中,因而这微弱的呐喊尚未引起疗救的注意。直...
娜拉走後怎樣?
评分贵国文人天天想问“走后怎样”的问题
评分鲁迅:“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 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易卜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评分单看最后10%的话也许我会给四星?可是我看不出前面90%的必要,不明白为什么要绕这么大的一个圈子牵扯进那么多人物来讲述一个其实内核只有海尔茂和娜拉的故事。如果花更多的笔墨来描写海尔茂收到两封信后天壤之别的反应其后的心理活动,和娜拉那一瞬间的恍悟,我肯定会更喜欢,不过那样恐怕要采取另外一种体裁了吧。(所以说到底我还是对戏剧持保留意见。) 另,喜欢最后那句“(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
评分看看写作年代,细读极悲啊。让我移民斯堪的纳维亚吧……让我感受下哪怕几天的人间最平等国度的魅力吧……否则死不瞑目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