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哈德·施林克,1944年生。在海德堡及柏林学习法律。1992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并兼任北莱-威州宪法法官。又是作家,曾出版小说多种,其中以《朗读者》最为著名,是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冠军的德国小说。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从小说到银幕的颠簸旅程中,经常丢失一些作者的东西,又经常夹带进编剧和导演的私货。原作者经常丢失的东西,是“感觉”,文字所呈现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银幕上只有前二者可以得到满足乃至大大的满足,可是对于后三者的表现,技术尚不到位,乏善...
评分Der Vorleser是某年读德语班是老师推荐的读物,每天上课讨论一章。后来这本书成为我最钟爱的德语小说之一。因为作者Schlink是一位法律学教授,本书很多部分是围绕二战后审理战犯的情节展开的。初看时有些无聊,但坚持读下去会发现这本书更多是关于幸福、自由、尊严、救赎……或...
评分 评分 评分小说《朗读者》,对汉娜的审判过程中,出现了一对母女,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女儿在战后写了一本书,成为了审判和定罪汉娜的证据。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和曾经爱过汉娜的少年米夏•伯格,当他读到了那本幸存者写下的见证之书时,却觉得那本书仿佛是“身外之物”。他毫不掩饰对这...
翻译太土了,尤其对话部分⋯
评分【2018第77本】翻译太糟心,时不时来一句“曾经汉娜难为水”这样不中不洋的句式。这个故事最好的演绎方式,绝对是凯特·温丝莱特和拉尔夫·费因斯的电影版,看的时候哭惨了。在集中营里,汉娜让那些注定要死的瘦弱女孩为她朗读;在车站路那间房子的床榻上,她让米夏为她朗读;而在狱中,米夏自愿为她朗读了十年录音带。我读这本书时,关于汉娜的字字句句都使我清晰地想起凯特的样子,健壮,沉稳,丰满,固执,温柔,像母马一样的女人,在20出头当上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在36岁时有一个15岁的小家伙,在40多岁时入狱,在牢里呆了18年,在“小家伙”接她出狱的那个黎明自杀,凯特本人就是汉娜,绝不会是别的女人。而作为叙述者的米夏,也只会是拉尔夫的样子,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年,矛盾纠结的青年,犹豫不决的中年,都是他这种样子。
评分翻译的不算出色,老实说,我还是喜欢电影的改编。
评分恩 我可以感觉到,这个故事中有很多只是轻轻触碰 而并未着力去描述的事情。就像一棵树,枝叶错节。 如果 我曾身处其中,我定会感动 就像文革 或者 抗日战争 可是 二战,对于犹太人的屠杀 对于我 只是文字了,或者 照片 我不麻木,只是 我需要像追风筝的人 这样 更透彻的文字才可以被震撼
评分感觉其实可以翻译的更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