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年生于靠近特立尼达西班牙港的chaguanas。他家是来自北印度的移民,祖父供职于一家甘蔗种植园,父亲是一名记者。
1950年,18岁的奈保尔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的坚持创作。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 出版了。这年,他的父亲去世。奈波尔出版的《父子之间》收入了两人的往来书信。1953年成为自由赚稿人。1954-1956年,担任BBC“加勒比之声”的栏目主持人。
1990年,他得到英国皇室的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戴维-柯翰文学奖的首位获奖者,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由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构成,也包括一些记实性作品。他是一位世界主义作家,他认为这源于自己无根的状态。他对于特立尼达文化和精神的贫乏感到悲哀,他感到与印度的疏离,也不能认同与支持英格兰这个前殖民势力的传统价值。另外,他还批评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非阿拉伯国家中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总之,阴郁、苦涩、辛酸、对社会黑暗毫不妥协,这就是奈保尔的风格。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部分是沉思录,部分是回忆录,文笔兼具优雅与揭示性,《作家看人》以一种饱含温和、幽默与感情的特殊洞察力,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心灵。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个关于一些回忆,以及写作。 当中有很多关于写作的内容,比如是怎么开始写小说的,一些朋友和作家的小说的好坏,对福楼拜《萨朗博》和《包法利夫人》的叙事学比较。 他认为《包法利夫人》细节鲜活自然,来自作家的头脑和记忆,另一套来自书本等。两本书不一样...
评分(偷个懒,把我看完原著写的读书笔记在译本这里贴一下) 奈保尔是小说家,但是也写了不少非虚构作品,至今在数量上恰好与小说(集)数量持平,都是14本。奈保尔2004年推出《魔种》后,已经宣布不再写小说,《A Writer's People》则是他最近的非虚构作品(2007年出版)。 ...
评分 评分奈保尔是小说家,但是也写了不少非虚构作品,至今在数量上恰好与小说(集)数量持平,都是14本。奈保尔2004年推出《魔种》后,已经宣布不再写小说,《A Writer’s People》则是他最近的非虚构作品(2007年出版)。 奈保尔一向的非虚构作品以游记为主,最近的三本(The Writer ...
评分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 ——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 王威廉 奈保尔的《作家看人》一书写得精彩纷呈,在亲切地略带自传色彩的叙述中揭示了诸多个体的乃至文化的存在困境。全书中小说笔法纵横睥睨,烘托出思想的身影,这堪称是一种文学的发现,他常在不经意的熟悉之处突...
你从过去走来,再慢慢把当下走成过去
评分打算再读一遍。
评分第一次读保奈尔。起码他诚实,又不露声色。
评分最近又开始偏好上午读书。这本比他小说好读,许多关于写作的观点很不错。再就是 ,一个成功的作家,去写许多不成功的作家,总有点偷笑的感觉呢。
评分奈保尔读前几页时,以为是小说,后才发觉是一本货真价实的回忆录。从小学起,老师就灌输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可是殊不知中心思想这回事可以是隐性的,潜伏的(如其宽泛的“看人”话题),而重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好作家怎么组织原始的基础材料,不是用胶水,而可能是用自然接嵌的榫头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