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序章 超越的消失——80年代历史的相位
001 平板化(flat)社会
006 “80年代”的神话
011 “80年代”的前与后
019 第一章 原宿——“80年代”年轻一代的狂欢空间
020 “竹之子族”的出现
023 NHK《原宿24小时》——“巴里巴里”的身份认同
026 “摇滚一族”身份的意义
028 学校工厂中的腐烂的橘子
029 “不良”的社会方言
031 原宿“场域”的复数性以及语言使用的关系
033 从人称代词来看《原宿24小时》的视点
036 学校化社会的中心及边缘
039 第二章 “泡沫经济文化”的预兆——“80年代”年轻一代的组成
042 80年代这一历史事实
045 MTV的出现
049 媒体制造的流行(Popeye)
053 被排除的“青春”
058 第三章 “现在,就是这里!”的斗争——80年代的“中心和边缘”
058 走向“泡沫经济文化”
061 70年代的情人节和1988年的圣诞老人
062 “泡沫经济文化”的精神史背景
064 “学校化社会”的到来
066 从“癖坏感”到“卡哇伊”
068 “中心”的共同幻想及媒体的言论
077 媒体、技术的急速发展
079 “现在,就是这里!”的战斗
082 “中心”的平板化
083 非日常的日常化
086 平板与公共空间
087 人格解体征的时代
091 第四章 “泡沫经济文化”的幸福探索——“御宅族”与“涩谷休闲风”的分水岭
092 “泡沫经济文化”是什么?
094 80年代的媒体(电脑、CD……)
102 全民时尚意识
106 泡沫经济带来的时尚激变
108 “进口商品”终于解禁
111 新兴消费层:学生
114 学生消费的形式:“信用”财产
116 80年代的学生创业
119 “泡沫经济文化”的低技术性
122 回顾“泡沫经济文化”的真实情况
125 “御宅族”与“涩谷休闲风”的分水岭
127 第五章 电视剧的变化——都市的背景音乐、城市的诉说
128 “后台花絮”时代的电视剧
130 直到《长不齐的苹果们》出现为止的社会
132 《长不齐的苹果们》的主张
134 偶像剧的分析:《男女7人夏物语》
137 电视剧反映的时代感
140 对话的原理(《长不齐的苹果们》)
141 影像的叙事
144 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挑战
148 作为中心与边缘的叙事
150 第六章 “没意思就不叫电视了!”——“隧道二人组”和富士电视台的时代
151 从小猫俱乐部到小泉今日子(历史被改写了)
152 消失的80年代西洋音乐
154 富士电视台的文化
157 “隧道二人组”流派
159 《富士夜未眠》的出道
162 后来的“隧道二人组”
164 “道隧”的仪式性
169 终章 压抑中的解放——作为“战后终结”的80年代
169 小确幸
170 80年代论的尝试
173 2006年的“昭和”
178 读懂80年代的关键词
189 80年代年表
217 后 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