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1898.6—1970.9)
德裔作家
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年出版小说《西线无战事》,引起轰动
1970年9月在瑞士逝世
代表作品
《西线无战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应许之地》(Das gelobte Land)
《爱与死的年代》(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
《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
《里斯本之夜》(Die Nacht von Lissabon)
译者
姜乙,女,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
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同名电影荣获第95届、第3届奥斯卡大奖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附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说实话,战争类的书籍我读的不多。最近两年是《巨流河》《大江大海》,再往前是《柑橘与柠檬啊》《战争画师》这些烂书,再再往前是《鼠族》。但这些书和《西线》比,讲述人要么是完全的战争旁观者,好点的靠回忆录和采访去还原战争,差点的就像纯粹坐在自己家里捧着胸口乱编;...
评分 评分文/宝木笑 去年,战争电影《1917》得到极高评价。有人说,这是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这个评价并非溢美之词,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是用一种“热”的叙事来表现二战的惨烈,那么《1917》则更像是用一种“冷”的基调来展现一战的悲歌。《拯救大兵瑞恩》开篇20分...
评分看完《西线无战事》很久了,当时也曾想写些什么,但雷马克的文字实在太过细腻和真实,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像是得了战后创伤那般连只字片语都无法组织起来。 反战题材的小说不少,但雷马克怕是少数用优雅的文字去真实描述战时的状态和心理,书中充斥的着大量臆想和情绪,...
仿佛亲历一战。有些事,不该被遗忘。
评分@2021-04-24 12:31:54
评分它抹去了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讲述,击碎了战争塑造的英雄神话,撕开战争表面的爱国粉饰,把战争残酷的真相不加掩饰得呈现给读者,但真相往往令人不适和心碎。战争是残忍的,组成战争的人却是鲜活的,机器无法掩埋人性的光芒:会拉小提琴的战俘、随身携带家人照片的排字工、收养灰色的小猫……即使世界行将毁灭,总还有些温情脉脉的希望,人类是靠着这些微小的希望之火才不至于真正绝望。姜乙的翻译真好啊,译后记也很好,最后的圣诞故事直接泪奔。
评分书的设计就很漂亮,非常好看. 内容是反战小说,战争的残酷一览无余,却只是当局眼中的西线无战事.. 从学校直奔战场的学生们,还没有经历过生活,思想及未来已经被彻底改变了形状,离开战争还能做些什么?或者说是否还能活到结束的一刻... 或许在战争中的休假已经和朋友们的点滴还保有人性的快乐,但是一个个死去的朋友们不也意味着逐渐消亡的人性,逐渐麻木... 而且书中所讲已无所谓英法德谁对谁错,只是单纯的残酷战争.. 2023.4.4
评分眼泪没流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