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入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创造的天才,后来者必须努力跟上他的脚步……作为老师,我为此而自豪。 ——费正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魏斐德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发表时略有删节: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6/1/10/1327899.shtml)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作的极具洞见的...
评分 评分《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做的极具洞见的解释,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该书中译本(以下简称“郑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9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据译者郑...
评分 评分从我外行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略显粗糙:贴标签,用西方概念解构中国思想,某些论断不够严谨。毕竟是冷战时作品。但如同讨论空间位置必先定坐标系一样,此书也为研究中国思想设定了三维坐标系:横向时间维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从古到今的流变、思想家的派别、论争与中心思想的变化;纵向空间—意义维度,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与西方/日本类似思想和历史进程的对比,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思想与文明自身发展)与普遍性(与西方一样经历过现代社会冲击与传统解体)为何;垂直结构—解构维度,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渗透,儒家知识分子在现代冲击面前与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势力的相互纠缠。有了三个维度,中国/中国思想方成为西方人可理解、可研究的对象,后世也有了讨论基准点。因为冷战时作品,故目的是解构共产主义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性。
评分功力深厚
评分儒教在目前来说,确实只是博物馆中的东西。
评分天才之作无可否认。但冲击—回应不仅仅是价值观与价值体系,不仅仅是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更是世界观与世界体系。由此,视野广却不高。
评分从我外行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略显粗糙:贴标签,用西方概念解构中国思想,某些论断不够严谨。毕竟是冷战时作品。但如同讨论空间位置必先定坐标系一样,此书也为研究中国思想设定了三维坐标系:横向时间维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从古到今的流变、思想家的派别、论争与中心思想的变化;纵向空间—意义维度,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与西方/日本类似思想和历史进程的对比,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思想与文明自身发展)与普遍性(与西方一样经历过现代社会冲击与传统解体)为何;垂直结构—解构维度,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渗透,儒家知识分子在现代冲击面前与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势力的相互纠缠。有了三个维度,中国/中国思想方成为西方人可理解、可研究的对象,后世也有了讨论基准点。因为冷战时作品,故目的是解构共产主义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