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了大约20多万中国人而闻名,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好人=责任感+道义+承受危险+竭尽全力=拉贝 这个公式很不确切,但是在七百多页的日记和资料摆在面前时,你只能想到这些。 拉贝是个好人,并没有太大野心,有很多困扰,加入了国社党却并不清楚其作为,在他这里,红卍字旗成了保护无辜难民免遭屠戮的工具。他珍惜生命,却能...
评分虽然很感动于书的内容,但是日记形式的书阅读起来诸多不适。免不掉的比较枯燥很一定内容的流水帐。想起小学老师说日记不能写成流水帐。 有意思的是看完后会感叹,历史的真相,怕是早就掩埋在尘土之中了,只有当时的人会知道,只有当时的人能感受。这点上来说,我们也是未来历史...
评分并非每次阅读都能给人带来愉悦,读《拉贝日记》的过程是充满压抑的,有几次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跑到户外去呼吸几口来自和平世界的空气,只能这样才能去除我心中的阴霾。还好,我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 拉贝,一名德国西门子洋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以绅士的良知...
评分中国欠约翰·拉贝一部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优秀的电影作品。拉贝先生以及他所领导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南京沦陷后,自发地担任起市长的行政职责,建立了安全区,竭心尽力地为难民解决食物、煤炭短缺,医疗资源匮乏,妇女儿童安全等等的问题。很感谢当时在南京的每一位德...
评分并非每次阅读都能给人带来愉悦,读《拉贝日记》的过程是充满压抑的,有几次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跑到户外去呼吸几口来自和平世界的空气,只能这样才能去除我心中的阴霾。还好,我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 拉贝,一名德国西门子洋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以绅士的良知...
书一般,但历史沉重而残酷,拉贝的日记其实不全面,他人走了南京大屠杀还没结束呢,至于很多的片段很是触目,看了不少关于大屠杀的影视和书籍,其实我们不该仅仅记住一个南京浩劫,应该记住为无辜的生灵去呐喊,讨回公道,而不是一味的批判和追寻
评分书一般,但历史沉重而残酷,拉贝的日记其实不全面,他人走了南京大屠杀还没结束呢,至于很多的片段很是触目,看了不少关于大屠杀的影视和书籍,其实我们不该仅仅记住一个南京浩劫,应该记住为无辜的生灵去呐喊,讨回公道,而不是一味的批判和追寻
评分书一般,但历史沉重而残酷,拉贝的日记其实不全面,他人走了南京大屠杀还没结束呢,至于很多的片段很是触目,看了不少关于大屠杀的影视和书籍,其实我们不该仅仅记住一个南京浩劫,应该记住为无辜的生灵去呐喊,讨回公道,而不是一味的批判和追寻
评分了解过去是一种义务
评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就沉甸甸的,因为翻开的不止是历史,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名族的存亡与自身的尊严横亘在面前,中国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从那些那些惨痛的文字中仿佛能听到当时中国百姓悲烈的呻吟。而前纳粹党员 约翰拉贝,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多不少的侧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