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名著三缺一』联合创始人。著有《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拾读汪曾祺》《民国了》《元周记》《野史记》《说史记》《城史记》《早读过了》等作品,主编《话题》系列(2005—2014年)《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
从五道庙到沙滩,见证五四之前北京舆论的深刻变革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完成了新文化的“登场”。
……•……•……•……•……•……•……•……•……
● 填补研究空白,揭示被忽视的舆论环境巨变
本书深入分析了庚子事变后北京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展现了舆论中心从五道庙到沙滩的转移过程,揭示了这一变化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顺利登场提供了历史土壤。
● 多学科视角交织,展现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自启蒙』
作者跨领域整合思想史、新闻史、文化史、文学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并通过史料钩稽与细致分析,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借助舆论媒介,推动社会启蒙与自我启蒙的生动历史图景。
● 创新性地引入都市文化视角
作者创新性地引入都市文化视角,回答了“五四运动为什么发生在北京?”这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关注了北京承载的中西两种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评分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评分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评分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评分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 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
作者是陈平原老师的学生,本书脱胎于作者博士论文,不过陈老师几个博士生(颜浩,王鸿莉杨早,季剑青,袁一丹),似乎都将目光从具体的作家作品转向文学及文化生产(制度),还有文化及思想论争谈及舆论环境,时间大都集中在清末及民国年间。再对比姜涛,吴晓东等人的著作,他们的著作又都有着浓郁的法国理论味道。本书探讨了以报刊为代表的北京公众舆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突出作用,强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舆论阵地的建立,将新文化运动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提升了运动的关注度;而上海报业则主要服务工商界,对思想文化推进兴趣不大,这决定了新文化运动最终在北京而非上海登场。此种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不仅存有内在的思想理路,还有赖于外部舆论环境的推动,这显然丰富了今人对于新文化运动起因的理解。
评分跟我今年在写的选题类似,不过正好差了一百年的时间。本书以报纸和杂志为中心展开讨论,也是考虑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的实际状况。虽然20世纪初的舆论手段包括报刊、书籍、布告、演说、流言等众多形态,但在诸多媒介之中,报刊发挥的力量无疑是最大的。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同属于印刷文字,报纸较之书籍,有更强的包容性,因为报纸是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了群体参与的机会。选择报刊媒介来讨论舆论环境的建构,看重的是它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群体参与性和言论多元化。麦克卢汉和杨早的论述对我今年这本书的写作帮助甚大,但是舆论环境本身则呃难,期望能向杨早学习:作者跨领域整合思想史、新闻史、文化史、文学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并通过史料钩稽与细致分析,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借助舆论媒介,推动社会启蒙与自我启蒙的生动历史图景。
评分看了下目录,是旧作《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换个名字?
评分看了下目录,是旧作《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换个名字?
评分跟我今年在写的选题类似,不过正好差了一百年的时间。本书以报纸和杂志为中心展开讨论,也是考虑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的实际状况。虽然20世纪初的舆论手段包括报刊、书籍、布告、演说、流言等众多形态,但在诸多媒介之中,报刊发挥的力量无疑是最大的。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同属于印刷文字,报纸较之书籍,有更强的包容性,因为报纸是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了群体参与的机会。选择报刊媒介来讨论舆论环境的建构,看重的是它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群体参与性和言论多元化。麦克卢汉和杨早的论述对我今年这本书的写作帮助甚大,但是舆论环境本身则呃难,期望能向杨早学习:作者跨领域整合思想史、新闻史、文化史、文学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并通过史料钩稽与细致分析,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借助舆论媒介,推动社会启蒙与自我启蒙的生动历史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