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橫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预言家,这是一个有点天真的词语。历史上最有名的当属——隆中对,孔明先生纵谈形势,三分天下。这些没有主动预谋的预言,小波说过一些,果然说中了,倒是值得披上一件“预言家”的外衣。 稍加注意,会发现小波发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的部分杂文,有好些篇幅指点社会江山,针砭...
评分王小波老师1995年发表的文章《花刺子模信使问题》里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中亚古国花刺子模有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群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
评分在我心目中,先前会认为王小波就是骆驼一样的人,因为在作家的心目当中,他应该也算多产吧,但是好戏在后面,他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好戏在后面。 不是通过朋友和同事来知道他的,是在做学生时期,无意中在书店里买到他的书,从那天开始认识了一个叫王小波的中年男人,他跟我过去...
评分王小波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整本书看下来你会发现王小波不少想法都有点偏激,但都非常新奇,你没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类似的想法,语言也没这么犀利。他的想法能激发你新的思考,很有启发性。 看书途中我做了不少笔记,发现王小波很敢...
评分据王小波的兄弟王小平讲,文革期间,王小波从云南军垦回京后,没了户口,没了工作,整天蔫头塌脑的没有精神,家人就建议他学个一技之长,等将来时局变化时,也好混条出路。于是,王小波就拜在黄先生门下,开始学习英语。 说到这位黄先生,按王小平的说法,那可是...
又真诚又幽默又刻薄,现在这样的作家不多了。
评分这一版是今天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作为儿时的思想启蒙,这是一本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PS,微信读书上某些人在这本书上的留言让我扔了很不少人进黑名单里,嗯~
评分每篇单独拿出来读觉得是有批判性、审慎独到的。不过杂文这种东西不能一次读太多,否则就觉得有点像个尖刻的老女人在扯裹脚布,眼见的都不顺眼。
评分王小波是十分幽默的,幽默地悲观、悲哀!生命本是如此?我一直认为生命是如此,悲观、绝望的终结,最后的美好是人类为了安慰自己而设定的。但现在是这样想,那未来呢?思想跟着阅历而变化,但生命还是生命吧。
评分以前对自己自我认知感受不深的时候,也看大家推崇王小波,拿那句此生无非是想认识点有趣的人懂一些有趣的道理,但是自我一旦明确,没有智力愉悦会死,就会深深的感受到,特么的一定要找有趣的人儿啊,即使聊天也是你来我往好像打乒乓球那么愉快,有这么几个伙伴才会觉得生命充满了生机乐趣和希望,是最好最棒的玩儿伴,是一切不可取代。智力游戏也分版本。看是什么版本的智力游戏啦【2016.4.11重读王小波,依然觉得超级开心,这是一本值得重读的书~觉得小波是属于有种天然的孩子气和单纯,以及可能是个理科家庭程序员的关系,文字的节奏感超好,但是他的小说又不是那种纯粹用情感写字的人比如萧红或者探讨更高神性的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