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丹,祖籍山东荣成,生在洛阳,长在北京。在《外国文学评论》任过编辑。写过小说,做过翻译。出版过译著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菲雅尔塔的春天》以及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朗西斯科做什么》。
《1980的情人》内容简介: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给毛榛和正文留下了很多疑问,关于生存、理想、情爱的追问,不过这个长篇怀旧也好,先锋也罢,展开的是已经折叠好了的80年代上半段的青春年华,无论多么矫情,毕竟是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真实经历,那些刚刚走出灰蓝影像的小资情调,那些物质尚且贫乏岁月的奢华和放纵,都像一场让人产生幻觉的梦境,比起王安忆的《启蒙时代》,《1980的情人》似乎缺少了精神和思想上的历练,更多的是情欲的飘荡和世俗的挣扎。
不错,估计40岁出头的文青会更有共鸣。 特立独行的毛臻的身上,有似曾相识的影子。 正武是一个单薄的形象,而正文,其实很令今日的我喜欢,但那时未必。 其实情怀何曾变过,放纵却又单纯,先锋而又怀旧。残酷的青春, 无可追忆的年华。
评分 评分 评分看完小说“1980的情人” 我觉得我第一遍可能,不太懂。。。 正文,一直都不主动,所有发生实质关系里都不是他想要的,即使有谭力力;他那么拼命守护毛榛,却总觉得少了最后那个劲把她拽在手里 谭力力,她的不顾一切对正文的爱我是超级敬佩的,她选择一次一次的追寻正文的脚步,...
评分不错,估计40岁出头的文青会更有共鸣。 特立独行的毛臻的身上,有似曾相识的影子。 正武是一个单薄的形象,而正文,其实很令今日的我喜欢,但那时未必。 其实情怀何曾变过,放纵却又单纯,先锋而又怀旧。残酷的青春, 无可追忆的年华。
回忆和疼痛,一样的不饶人
评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年代背景,似乎于晓丹的叙事也没有特别打动我
评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年代背景,似乎于晓丹的叙事也没有特别打动我
评分人物关系情节模式直接套用《挪威的森林》,好在小心翼翼,还是写出了80年代北京的味道。味道对了也就感觉不违和了,尚可一读。
评分外语热,工作包分配,更换大学,自行车,胡同,刚兴起的西餐厅,还有惊了又惊的传奇……离我有些距离,所以很多点没体悟到。小说含有不少细节静态的描摹、情境的叙述。无甚感觉,但也感动,爱情的欢喜悲伤总是相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