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泰勒,曾在艾尔斯伯里文法学校受教,在牛津大学研读历史和现代语言学。在苏塞克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大众奖学金。做过出版商,创作过四部小说,编辑并翻译了《戈培尔日记1939-1941》;畅销书《德累斯顿:1954年2月13日,星期二》的作者。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
一个不过169公里的墙,为什么人们要翻越它而不是绕过它呢? 读了读《柏林墙》这本书,一直有个疑问,柏林墙也不过169公里,但是人们为什么要去翻越它而不是绕过它呢?据统计,建柏林墙后,大约5000人试图越墙,其中3200人被抓获,100多人在越墙时被打死,200多人受伤。 ...
评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去民主德国,因为经费所限,许多人乘火车。由北京出发,经过莫斯科到柏林,一路上的“社会主义阵营”得走九天。从车窗看去,当时外蒙古比内蒙古好,在内蒙“风吹草低看牛羊”的景象很难看到了,草场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外蒙却能够看到。进入前苏...
评分在很多人围绕《柏林墙》讨论柏林墙好与坏的同时,在很多人为柏林墙的倒塌而欢呼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的聪明人很快的发现了柏林墙倒塌所带来的商机。 大家是否知道《柏林墙》历史中那一段保存至今的墙体?早在2003年,中华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12月11日晚在柏林举行的公...
评分《柏林墙》这本书,随着你逐步深入的阅读下去,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视角来描述其所见所闻的冷战时期的德国。书中不仅对当时冷战时期的德国现状有所描述,同时通过书中故事的情节勾画描摹,也极容易的能够使人感受到当时处在东、西德的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
评分2009年11月,柏林的天空异常的安静,在这里读了4年书的我有幸赶上了柏林墙倒塌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国的元旦前我回到了北京,更加幸运的读到了《柏林墙》中文版,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
ich könnte deutschen nicht verstehen. jetzt kann ich.
评分柏林墙死亡事件“采取最悲观的死亡人数统计”是一共227人,他们被有名有姓地一再提及。相比之下,中国各种灾祸中的死者真是不值。
评分细节描写较多,故事性较强 通俗历史读物
评分屁股决定脑袋,完全是西方视角的书,80年代以前的还好,问题在于最后对于东西德统一后的问题缺乏东德侧面的评述跟更深一步超越意识形态的思考;但虽然视角有点偏,泰勒所描述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事实,作为作家作品也还说的过去。情节设置上,大的国际层面、东西德领导人的政治层面和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包含在这本书中,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最后柏林墙倒塌的那段非常的燃。最后吐槽一下豆瓣的作者简介,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往上贴介绍,柏林墙建起来的时候这个泰勒都死了好几十年了吧。
评分“我太爱德国,以至我愿意有两个德国!”啧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