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 M. Barry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其著作《细胞变异》被译成12种语言出版,《潮起——1927年密西西比河洪水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获“史密斯奖”、“南方图书奖”等众多奖项。《大流感》被美国科学院评为2005年度最佳科学/医学类图书。
译者:
钟扬,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等。
金力,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生物医学研究院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 教育部现代人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摩尔根-谈家桢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现为《人类基因组学》(英国)主编、《人类生物学》(美国)、《突变研究》(美国)、《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国)、《中国生物学前沿》(中国)、《人类学杂志》(克罗地亚)等杂志的编委。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本书也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医学科学的发展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科学家、医学工作者和政治家们在巨大压力下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怯懦、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研究态度和方法。这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本书作者约翰·M·巴里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曾任记者和足球教练。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财富》杂志、《华盛顿邮报》等撰稿,也经常以特约评论员身份出现在美国各大广播公司的节目中。其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文学或电影中不乏有以瘟疫为背景或直接对瘟疫描写的内容,从《十日谈》到《白色城堡》,从《面纱》到《传染病》。若在这些故事中我还可以回避疾病因为它毕竟是虚构的话,那么1918年大流感这段事实却经由这本书摊在我面前。在《白色城堡》我对疾病的流行颇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
评分 评分 评分知识不断更新,许多畅销一时的书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科普类图书——毕竟更新、更有趣的科普图书层出不穷。但是《大流感》是那种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科普读物。 这本书虽然厚,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或者费劲。本书详细记录了一战后期美国社会对战争的狂热,对言论的管...
因为RNA病毒不稳定,所以更像准种(由遗传学上高度相关,个体之间又有微小差别的病毒组成的种群)。而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不应该忽视早期容易康复的病例(就像本书中一些人一开始甚至没有意识到温和型病毒和致死型病毒只是同种病毒的多波攻势)。费城当局和报纸对流感的掩饰,以及一定要举行国债游行来鼓舞士气等行为导致疫情扩散严重,和当下如出一辙。而旧金山因为大地震后灾难意识强,政府防疫透明公开,所以损失较小。强烈建议多教育各级官员隐瞒这种传染病疫情的危害,病毒性传染病还是最适合扼杀在摇篮,隐瞒越久,其带给国民生活经济的危害恐怕就会指数上升。上个世纪西班牙流感中像卡普斯提倡隔离三星期以及戴纱布口罩等防疫措施都是现今措施的先驱。人类既然要享有全球化交通快捷的便利,就要有相应抵抗传染病的科技,所有的一切来之不易。
评分围绕1918年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流感的诸多人和事,以上帝视角连接成片,有美国的医学院革新(德国学校和美国资本家的功劳),流感这种疾病在历史上的升级,世纪之交药物研发,医学知识和人们观念的落后。大流感是窥探全球化时代人类应对危机能力的一项检验,士兵和战争,政客和贸易,医生和学校,画家和农场,工人和磨坊,人类发明的每一种组织体系都深深地卷入其中。
评分埃弗里说:失望是我的家常便饭,我以此为生。
评分万万没想到,结局居然是盘尼西林和DNA !太喜欢这样充满细节的写作方式了,有太多的动人的人物和有力量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在细节中完全不同;史学写作即文学写作,文学叙事即历史真实
评分埃弗里说:失望是我的家常便饭,我以此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