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90天读懂1800本书】 1 晚上。 倚在办公室落地窗旁, 点根烟, 看万家灯火。 2 城下。 大多数人心生漂泊感, 如琥珀,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 才孕育出美。 3 吃饭。 仿佛进入冥想的状态, 小确幸, 享受猫和书的陪伴, 猫很沉静, 书富有想象力。 4 读书。 智慧本在文字之外, ...
评分 评分爱茶之人自然需要看过《茶经》,虽然时过境迁,茶的载体和受体都有所变化,可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积淀不曾稍减。本书好在除《茶经》外,还收录了宋代蔡襄《茶录》和宋代黄儒《品茶要录》,都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正可比较阅读。
评分爱茶之人自然需要看过《茶经》,虽然时过境迁,茶的载体和受体都有所变化,可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积淀不曾稍减。本书好在除《茶经》外,还收录了宋代蔡襄《茶录》和宋代黄儒《品茶要录》,都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正可比较阅读。
评分大人问一个小孩他属什么,小孩说有一个他属鸡蛋/大人问小孩12生像没有鸡蛋啊。小孩说我妈妈属鸡。我不就是鸡蛋吗。。。。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评分陆羽写《茶经》时提到烹茶用水尚算平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个“山水”,是指山泉水。偏是茶人讨厌,又要增补一个“天水”,天上来的水,雨雪霜露。只不过关于何种天水为胜、何季天水为佳,又有一番争执罢了。比如熊明遇《岕山茶记》言:“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罗廪《茶解》则针锋相对:“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长,其味独甘。秋雨冬雨,俱能损人,雪水尤不宜,令肌肉销铄。”《开元遗事》中写了个王休,说他每到冬天,“取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茶以奉客”,罗廪评了四个字:“亦太多事”。好茶者好事,好事者多事。所谓“无水不可以论茶”,会吃茶的都需辨水,这是区分茶道精英和普通饮者的门槛。精深之际,往往也就是分别心大起之机了。郑板桥对于茶事中的知识权力之争领会深刻,写了个对联曰:“从来名人喜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叹
评分已
评分想来食品安全问题古已有之。唐宋时茶农为卖钱而在蒸青烤焙时搀留水分(好比注水),或用柿叶掺入茶叶(假冒伪劣),或用松花粉矫饰茶叶,但这些都无碍健康,哪比得如今食品中工业化学品大肆泛滥?从这一点来说,古人要比我们幸福……话说回来,纯技术性文本果然还是要配以人事方能灵动好看,否则,抽象性的议论怎能让人读得下去?况且是古代文本,无论文字本身还是论及的事物,距今都有些年头了。比如什么是饼茶?是长得像月饼似的那种茶饼吗?什么又叫团茶?长得一团一团的,叫团茶?如果上古能把出精装的那点成本用来印几页插图,不是更好吗?还有,这套古代科技文丛本来就有问题,出版说明中说“为了方便外国友人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将书名全部采用中英文对照”,可是“茶经”的英文是神马?“Cha Jing ”——不伦不类也要有个限度呐!
评分四季晒、麨、馥、入味、扣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