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生于1953年12月 。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起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看过秦老师的《传统十论》,对秦老师的大共同体抑制小共同体的说法印象很深,但是没有想到还能将这一说法继续深入分析传统社会。对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我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传统社会在认识的过程。 1 所谓传统社会,主要特征不是土地是不是归少部分人所有,而是权力所有者才能集...
评分 评分新版(语文出版社2010)第19页开始评论吕新雨部分,出现了括号用法的混乱,读起来很乱。下面对照了原文,找出吕文和秦文。 在第20页,上数第11行,“民工潮”后面,应该增加“,1963年粮食产量甚至不到战前的一半,”这样一句,引用的吕文缺了这句,造成后文意思不好理解。然...
评分本书评是我对秦先生几本书的思想自己一点粗浅理解,秦先生是当今中国少有难得的学者,他的思想有构建一个完整体系的可能。 我才疏学浅,只是用这篇文字心得向秦先生致敬,但误读不通之处,在所难免,也欢迎大家指正。 最近几年我读书得到的一种认识是: 有秦以来,皇帝通过...
评分在书中说到,马克思认为封建社会是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关系的社会,是共同体压迫个人的社会。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社会也是封建社会? 我们知道秦以后西方的封建(分封制度)在中国已基本不存在。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有的学者直接称为中国传统社会...
秦晖在热热闹闹的八十年代独处西北、静心思考的结晶。后半部分分析对象多且大且空,很多没有很好展开,似乎10来年没怎么说话,想在这本书里对种种思潮作出回应。
评分用力很深。秦晖的问题意识和洞察力都是很强的,没的说,颠覆了一些之前的观点,但是本书打算以“宗法共同体”一语概括历史上的三农状况和当今农村改革的问题所在,是欠妥的。有些地方是先有观点,后找证据的,难免削足适履之憾。
评分秦晖这本书对于当代也是启发颇大,甚至说具有预言性质。当代市民其实差不多是走在城中的农民,激进的现代化生产出来的,并不是自由的观念与宪政的要求,反而是一种典型的“新权威主义”,人人都期待强人来解决“先富没有带后富”的这一令人焦虑的问题,而强人已经站在了台上。
评分秦晖学术思想的第一桶金,迄今为止也是他最扎实的作品。07年我是读电子版读完的
评分秦晖靠这本书就有资格青史留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