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他1930年生于布达佩斯,在纳粹占领时期幸存下来。1947年,他离开匈牙利到了英国,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然后,他移居美国,成立并管理了一家国际投资基金,积累了大笔财富。
这是一本集纳索罗斯思维方式的书,而不仅仅像市面上大部分作品那样只告诉你索罗斯过去的所作所为。书中你将听到索罗斯亲自讲述,他的哲学和他对未来的种种分析——“我在人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架构,它既帮助了我经营对冲基金去赚钱,又使我以政策研究慈善家的身份去用钱。”
这是一本涉猎广泛,而思想集中的著作,如果关于索罗斯你只想读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是你最好的选择。
目录:
序
第一讲 人的不确定性原则
第二讲 金融市场
第三讲 开放社会
第四讲 资本主义与开放社会
第五讲 未来的路
author’s note
the 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
financial markets
open society
capitalism versus open society
the way ahead
index
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而我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家、慈善家,总有一些独特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本书恰好是他对自己理念的总结和梳理,希望我们的读者,能从中看出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常振明,中信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没有必然王国,没有或然王国,我们生活在必错性和自反性相互作用的世界中。证实不可能,证伪也困难。在经济生活中“非均衡”是常态,而“均衡”的实现只是偶然。从人类不确定性原则出发,索罗斯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出了有力挑战,发人深省。
——余永定,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自信人生,博浪世界经济。从与索罗斯先生的交流和阅读中,我深刻的理解到理想与现实的大气结合。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虽然几年前曾经宣布退休,索罗斯从未离开舞台。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造就了无数失败者,但索罗斯是少数从中获利巨亿的投资者之一。索罗斯创造了对冲基金这个概念,他从未停止过寻找下一个大机会,而下一个大机会时而垂青于他。索罗斯开口,人们应该倾听。
——王烁,《新世纪》周刊主编,《中国改革》主编,《财新网》总编辑
五篇lecture,中信却定名为“索罗斯一生经验的浓缩”有些夸张。而且定价也偏高。 从内容的角度,本书并非大众读物,内容较为艰深,语句凝练,有高度,是索罗斯多年的思考总结,但并非成品,毕竟一种金融理论成熟很难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观察和提炼很好的解释...
评分泰勒斯因为思考哲学一脚踩空,结结实实地跌进了坑里,因此遭到了嘲笑。这位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为了驳斥哲学无用论——看来哲学无用论的历史与哲学史青梅竹马,一样年纪——他做了全世界第一笔期货交易:他预知某年橄榄丰收,于是提前租下了所有的橄榄榨油设备,等到收...
评分◎谬误性:在参与者有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永远是局部的和扭曲的。 ◎反射:这些扭曲的观点可以影响参与者所处的环境,因为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 ◎易扩散谬误:对现实的解释是扭曲的,而其产生的结果又强化了这种扭曲。 ◎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评分五篇lecture,中信却定名为“索罗斯一生经验的浓缩”有些夸张。而且定价也偏高。 从内容的角度,本书并非大众读物,内容较为艰深,语句凝练,有高度,是索罗斯多年的思考总结,但并非成品,毕竟一种金融理论成熟很难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观察和提炼很好的解释...
评分随着美国证交委对高盛涉嫌欺诈的起诉,2008的金融危机又再一次成为公共话题。在政府救市之后,华尔街的投行CEO又一次获得了巨额奖金,政府和公众对这帮“金融耗子”的不满与日俱增,有人直接指出:目前提出的救市方案都出自于搞垮金融市场的这帮人之手,指望他们,美国不可...
索罗斯2009年的讲话合集,在今天2014年重读,他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中美形式的预测和判断惊人地准确。“超越金融”这个标题非常贴切,金融只不过是索老师“反身性”理论的一个实践方式。
评分:F837.125/4964-5
评分索罗斯2009年的讲话合集,在今天2014年重读,他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中美形式的预测和判断惊人地准确。“超越金融”这个标题非常贴切,金融只不过是索老师“反身性”理论的一个实践方式。
评分索罗斯的父亲在俄国的经历简直就是德云社捧哏家人段子的范本。由于share波普尔的阅读经验,对索罗斯的观点理解没有特别大的困难。索罗斯,一个想成为哲学家,却发现沉迷哲学,让他每天都有太多的不解,不理解头一天的自己,于是决定还是挣钱吧,就成为了著名的索罗斯的有强大独特世界观的人。
评分索罗斯不愧为LSE哲学与科学方法论专业毕业,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他哲学思想的总结。比起他的所得所失,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前者不过是后者的检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