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现任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任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现兼任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辖下货币发行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连续三年获得《亚洲货币》(Asia Money)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专著《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于2015年获第一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
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对私人财富隐性担保、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第一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政府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
读完了这本书,收获颇丰。本书内容比较热点,包括最新的经济增长形势,货币,监管,房价,人民币,汇率,去杠杆等。本书分析严谨、细致、有理有据,而且新颖,深度解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正在经历的变迁、挑战与机会,所提出的政策框架尤其值得深思,为我们分析与探讨经济金融问题...
评分 评分这是自己读的第一本宏观经济的专著。自己以前的时候感觉金融太虚,不像实体经济那样有明确的直观的感受,所以对金融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今年来大家开始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上工作需要,才开始慢慢去试着了解金融。 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
评分 评分信贷催生资产泡沫,财政赤字催生通胀和资产泡沫。 房地产与信用结合,促进金融周期。 土地财政具有顺周期性。 经济形势好——信贷增——房地产好——抵押物变多——信贷增——边际投资收益率减——部分部门杠杆崩——进入下半周期 未来政策应该紧信用,宽货币,宽财政 凑字数凑...
看完算是比较全面地搞清楚了各个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也对中国这些年的金融和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有了基本了解。以后看金融类文章应该没啥问题了(๑• . •๑)
评分看完算是比较全面地搞清楚了各个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也对中国这些年的金融和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有了基本了解。以后看金融类文章应该没啥问题了(๑• . •๑)
评分破除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传统思维,指出金融虽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但有其自身的机制和周期。剖析财政、货币、信贷等不同政策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让人们思考,房价不下跌的情况下能否去杠杆、渡过金融周期的衰退期。作者偏向于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见解不无精辟之处,信贷扩张推升资产泡沫,当为房价上涨的第一罪魁祸首。如果作者的观点确实,中国即将走过第一个金融周期的拐点,那么,在高点卖房吧……
评分最后的良方是“紧信用,宽货币,宽财政”,要理解这几个词和其中的关系,你要把这厚厚的一本书读完。全面,有深度,涨知识的一本好书。
评分四星半,前半部分简直就是宏观经济学精华大集锦,连带着也说了中国的现状。后面一小部分感觉有点重复,很多在前面其实已经交代过。也算是己亥年开年读的一本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