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文/吴红涛 近日翻了些现代学术史料,枯坐终日的感觉总算是摆脱掉一些了。先前读过平原君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对五四前后的学术事件也略知皮毛。不过让平原君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核心的同人阵营。而近日翻阅史料后使我有此感触:几乎所有二十世...
评分第一眼看见书名就觉得眼熟,果然,书才新出,但文章是逐年积累而来,部分篇章早些年我在报刊都读到过。国人多爱构建体系,陈平原教授则机智地退而求其次,不谈大道理,只做小文章。回到现场触摸历史,借此理解百年中国。 回到现场,有人为我们致力于“无数细节的充...
评分当初,读陈平原、夏晓虹先生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其图文并峙,引领读者回到现场,激起对五四先贤的倾慕之情;今日又读陈氏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则别有一番新鲜感受。作为对陈先生学术思路颇为熟稔...
评分陈平原先生的这本书,不取历史研究中所惯用的宏观视角和说理风格,而是通过“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的“触摸”方式,试图真切的“进入”到历史之中,而非仅仅作为历史的看客,“意淫”那段令人神往的历史,并发出无病之“呻吟”而已。 ...
评分文/吴红涛 近日翻了些现代学术史料,枯坐终日的感觉总算是摆脱掉一些了。先前读过平原君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对五四前后的学术事件也略知皮毛。不过让平原君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核心的同人阵营。而近日翻阅史料后使我有此感触:几乎所有二十世...
一直觉得陈老师的书很好,但是没有“那么”好,不震撼。这本一上来讲五四是个星期天,一下子看进去了,不过这样的亮点真不能算多。真读过书,真有学问,可我对温和“改良”的兴趣真是不大。那些反复的剖白,学术加才气的啰嗦,老是让行文不够紧致,先前感觉“水”,其实也正是这些地方。算是大致明白了王瑶先生所谓“才华横溢”了。附录将近四分之一,前两篇倒不像第六章那么随意,却基本是四五章的“少作”,重复甚多;后两篇其他版本序言,不提也罢。现在评分感觉过高了;当然,可能也跟我对陈老师“画传”及背后意味的不喜欢有关,一笔算了吧。
评分太多细节对我来说可太细啦
评分历史的有趣
评分作者可以说很有意思了,还时不时地站出来自己讲道理,告诫一些东西。这本书要学术有学术,要接地气有接地气,非常耐读且很有吸引力。最佩服的还是老师的文献功夫,是真功夫,感觉自己学不来。本科上课时翻过几章,此次重读又有很多新收获,尤其是眼光、方法和稳扎稳打的资料积累,值得好好揣摩。
评分历史的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