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八九〇年十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德] 托马斯·曼
出品人:
页数:184
译者:钱鸿嘉
出版时间:2010-5
价格:2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50214
丛书系列:译文经典(精装本)
图书标签:
  • 托马斯·曼 
  • 德国 
  • 小说 
  • 德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同性 
  • 死于威尼斯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这里有从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的隐喻的继承。。。)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这里不存在什么天大的困难,使他落笔艰难的是由厌倦而生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又表现为永不满足。 情感容易不求甚解,容易心满意足。 要使伟大的精神产品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的个人命运和同代人的普遍命运之间就得存在一种不期而遇的相似甚至相同。人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

评分

评《魂断威尼斯》 关于作者: 托马斯·曼,是德国的小说家与散文家,他出生于1875年的德国北部,从小深受家庭艺术气息熏陶的他就立志做一个作家,当然后来他确实做到了。在21岁时候,他就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在1897年,也就是托马斯·曼23岁之时,开始创作了其人生中的第一部...  

评分

就象某些宗教中纯粹的观火仪式。把自己放入火中,以便由燃烧获得不同的残片。意象不一定意义或是赋有真实感,但火炼融于心,一条深入自我的征途。我想我也是这样来对待这一本书。它给了我一所空房间,阳光和美是精神的流质,那是爱,也是死亡。 Jan 27, 2010 21:10:00 残片...  

评分

我不敢也没有能力去评价《死于威尼斯》,因为我不能亵渎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任何文字都无法表达我读后的惶惑和痛苦。除了维斯孔蒂,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有资格和天才去诠释这另一位天才,也只有他的灵魂才可以感知他的灵魂,那是宇宙中不可言传的神秘力量,吸引着两个伟...  

用户评价

评分

同性气息就像在幽深小径上行走时隐时现的背影,未露真容但予人无限遐想。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的思考被探索到了极致,只是那样的惊世夺目却是要用性命来换取的。对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不怎么感冒,这篇《威尼斯》却真的是如同魔方,让我连着反复读了两遍。

评分

威尼斯之死这个故事,真是半分都说不上来哪里好。语言的精致,内心的叙述,美,情欲,控制和反噬,陈丹燕反复提到的瘟疫的热风,他对艺术、理性、美和爱的隐射,气氛,节奏,皆非常出众但都没有到极致,相反有时会显得无用。可是这部作品,在一个说不清楚的地方,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阿巴申赫自认为不同凡响的才能,无数片段灵感的聚集,以及牺牲一切的写作,自制力——他对自我的种种认同,在托马斯曼这样不动神色的嘲讽中暗自崩溃,最后被威尼斯的热风侵蚀,被辗转而难以表达的东西占据。倒不是知识和美,而是控制和快感。这个故事真的读不太懂,然而太美妙。特里斯坦读的感觉太像魔山了,四个字——不想多读。

评分

威尼斯之死这个故事,真是半分都说不上来哪里好。语言的精致,内心的叙述,美,情欲,控制和反噬,陈丹燕反复提到的瘟疫的热风,他对艺术、理性、美和爱的隐射,气氛,节奏,皆非常出众但都没有到极致,相反有时会显得无用。可是这部作品,在一个说不清楚的地方,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阿巴申赫自认为不同凡响的才能,无数片段灵感的聚集,以及牺牲一切的写作,自制力——他对自我的种种认同,在托马斯曼这样不动神色的嘲讽中暗自崩溃,最后被威尼斯的热风侵蚀,被辗转而难以表达的东西占据。倒不是知识和美,而是控制和快感。这个故事真的读不太懂,然而太美妙。特里斯坦读的感觉太像魔山了,四个字——不想多读。

评分

1.这个城市有一半是神话,一半却是陷阱。2.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3.有时,人们相识只是凭一对眼睛:他们每天、甚至每小时相遇,仔细地瞧过对方的脸,但由于某种习俗或某种古怪的想法,表面上不得不装作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那样,头也不点,话也不说。4.迷宫般的街巷、水道、小桥和空地彼此都很相似,他不知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也辨不出东南西北的方位。5.他在那边徘徊;那儿,有一大片水跟陆地远远隔开,孤高的情绪使他离群独立。他象一个与尘世隔绝的游魂,一缕缕的头发迎风飘舞,前面展现一片茫茫的大海和烟雾迷蒙的空间。

评分

我想我是能够理解这种因为沉溺于美而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感情,美是无关性别的,它是直观的感受。皮相之美对内心渴望又感情丰富的人来说极易激发想象力和创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