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
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
1924年因病去世
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据说,每个人的身边都至少有一个用“卡夫卡”当过网名或者QQ签名的朋友。 那些曾化名为卡夫卡的小年轻不一定真的读过卡夫卡,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卡夫卡和我们的渊源远比一个名字更深——他堪称当代社畜的精神代言人。 正如诗人奥登所言:“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
评分 评分I gave up reading the book after I have finished 50% of the pages. It was less attractive than the The Metamorphosis, and even more depressing. The whole story is a repeat of nonsense. It is nonsense that K was house arrested without a proper reasons; all ...
评分翻译很好滴呈现了卡夫卡的电子噩梦文风,相信译者是下了一番功夫尽可能去还原原意的,另外也很喜欢这个封面
评分都说卡夫卡难读,其实一旦进入他的语境,就会发现他的语言逻辑非常清晰利落。特别是第7章,是全书的集大成者,也是逻辑最为严密的部分,当然也是对译者挑战最大的一章。所以在看文大的译稿时,真的非常惊喜,译文清晰流畅,当时是一口气读下去的,越到后面越是享受,完全忘记要校稿的事。所以这样来来回回重校了好多遍。嗯,每次都忍不住感叹,译者真厉害呀,卡夫卡真是个天才怎么夸都不够的!!!
评分梦境般的荒诞离奇之下,是这个世界处处可见的无意识行为——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做许多事,却从来不曾了解更不曾思考过这些事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正如同书中那场从头至尾就莫须有的审判,因为被加诸于身,然后便紧紧缠绕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每个人看上去都和审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也都和审判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与影响。在这个体系当中,是一套永无休止的循环诡辩。PS:适合把它拍成电影的导演,依我看不是威尔斯,而是布努埃尔
评分每一扇门背后都可能是法院,每一个人都是法院的一部分;审判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渐给出的,到最终的审判日,根本没有完全无辜的人;对话和情节都像无尽头的螺旋楼梯,像噩梦中奔跑着下楼但楼层却一直显示着“15”。七月在布拉格的卡夫卡博物馆看到一排排黑色的档案箱,视频里打字盖章的动作不断重复,甚至卡夫卡居住了很久的布拉格本身也是一个enigmatic town,兜兜转转但是走不出去。以及终于在离家前看完了第100本,也算给自己长途飞行前一点形式主义的虚荣快乐。
评分读过文泽尔翻译的新版审判,感觉特别好。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是干净,简洁,干脆,读感很强。能感觉出译者付出的心力。卡夫卡的世界在这个新译本中完全保真呈现出来了,从头到尾如同在一个黑白,严肃,荒诞的梦境里面穿行。译者在后记里描述卡夫卡描写的是一个末法时代的世界,一定要亲自读,结合现在社会的种种彼端,你会感同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