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学

通鉴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煦侯(1895—1968),淮阴人,名震南,字煦侯,笔名张须,书斋名“秋怀室”。幼读私塾,少负才名。辛亥年后,考入江苏省法政专门学校。1916年始,执教省立淮阴第六师范和省立扬州中学。1925年,30岁的张煦侯于淮阴师范讲中国史时,买得一部《资治通鉴》影印线装本。于是,他“退则诵之”,并把有关资料和读书心得随时记录在《秋怀室札记》里。1939年3月,张煦侯的家乡沦陷于日寇,他于是携带婶母、妻儿等一家五口人,避居洪泽湖畔的张庄,结茅草屋三间, 并题名为“唐风庐”,以效唐人高风,“林居六载,风雨其晦,”开始著述《通鉴学》。1948年,张煦侯先后任教于徐州江苏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芜湖赭山师院。1953年,张煦侯受聘于安徽师范学院,主教中国文学,并授历史。“文革”兴起,张煦侯因写《淝边谈屑》而被扣上“罪名”,心生忧郁,于1968年辞世,其书稿大多与其生命一起烟灭,令人遗憾。

张煦侯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历史著作除《通鉴学》以外、著作主要有《秦典》、《国史通略》、《万季野与明史》、《通志总序笺》、《四史读记》、《先秦两汉文论》、《清政十论》、《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等。

出版者: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煦侯
出品人:
页数:185
译者:
出版时间:1982
价格:0.77
装帧:平装
isbn号码: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通鉴学 
  • 历史 
  • 史学史 
  • 学术史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工具书 
  • 文献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通鉴学》为张煦侯著于抗战困顿之时,历时六年著成。全书从《编年史之回顾》起,及《通鉴编集始末》,转《通鉴之史料及其鉴别》,探《通鉴史学一斑》,理《通鉴之书法》,寻《通鉴之支属与后继》而终止于《通鉴之得失与编年史之改造》,“写为七章,以《通鉴学》署嵩”。《通鉴学》全书11万多字,论证精当,成一家言,不仅揭示了《资治通鉴》的作者严谨的治史态度,而且对本书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张煦侯在《通鉴学》中说: “通鉴内容,除事出正史,别无他说,则迳予采录。倘众书皆有记载,内容不同,则加以考异。据通鉴考异,其鉴别史料之法有六:一为参取众书,而采其长处及可信者;二为两说并存者;三为两说并弃者;四为两疑而节取其要者;五为通鉴中添或字以存疑者;六为通鉴不取,添或字而存於考异者。考异虽近於考证,但目的在因众说之可疑,而务求其信者也”。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准备重版近人张煦侯先生所著《通鉴学》,嘱我写一段介绍文字。我在从学之初曾认真读过《通鉴学》,对阅读《通鉴》,启迪治学,颇有助益。那前后曾通读《通鉴·唐纪》,以后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曾仿照司马光《通鉴》先做长编的...  

评分

张煦侯先生所著《通鉴学》一书,初于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作者署名“张须”),此后台湾、香港曾多次据以重印。1957年,作者计划再版,修改了部分内容,并撰写《再版自序》,然此事未行。198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根据作者修订稿再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重版,即以...  

评分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在天猫上买了一套中华书局2011版的繁体竖排版,共20册,全文294卷,已读了55卷,至于东晋中期。于是寻找一些关于通鉴学的经典书籍,好几本书的作者皆推荐明国张煦侯的这本《通鉴学》。于是在网上寻找,未果,继而转至国图,搜张煦侯是找不到的,必须是张...

评分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在天猫上买了一套中华书局2011版的繁体竖排版,共20册,全文294卷,已读了55卷,至于东晋中期。于是寻找一些关于通鉴学的经典书籍,好几本书的作者皆推荐明国张煦侯的这本《通鉴学》。于是在网上寻找,未果,继而转至国图,搜张煦侯是找不到的,必须是张...

评分

2個月前我也在讀此書,跟《通鑑胡注表微》一起讀。讀至十來頁就有種感覺:「不行!看來不能隨便翻翻了。」遂拿起筆記本,從頭開始……儘管目前只讀了七分之五,而我對它的評價是可作為《通鑑》和《通鑑胡注表微》的導讀。 導讀謂何?為作者眼,為讀者師是也。 上古「蓬萊閣叢...  

用户评价

评分

是书五年前已读过一遍,今再阅,对通鉴是书及作者有了更深刻之认识,欲知通鉴源流及历代流传者,吾劝其读一读张须侯这部书,再读其他有关介绍通鉴的书籍,可以收容并蓄矣。

评分

1)编纂法、目录学部分极有用;2)对温公与通鉴论述全面而公允;2)文字半文半白,纵横浩荡地阐述马列主义史学观,深为折服;4)在四五十年代对于未来编年史的发展做出展望,实为传统学术精神之承续与改革。反观今日,不胜唏嘘。

评分

言简意赅,喜欢这种书。因编年体兼论左传,特为抉发左传著者的史学、史识,虽以揣度为主,也十分同意。

评分

1)编纂法、目录学部分极有用;2)对温公与通鉴论述全面而公允;2)文字半文半白,纵横浩荡地阐述马列主义史学观,深为折服;4)在四五十年代对于未来编年史的发展做出展望,实为传统学术精神之承续与改革。反观今日,不胜唏嘘。

评分

本书真乃厚积薄发之作,非具深厚学养与研究功力不能为也!吾侪读之,意犹未尽!然其书既为学术专著而行文以文言,无古文基础之人当望而却步,无怪乎其备受冷落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