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學

通鑒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張煦侯(1895—1968),淮陰人,名震南,字煦侯,筆名張須,書齋名“鞦懷室”。幼讀私塾,少負纔名。辛亥年後,考入江蘇省法政專門學校。1916年始,執教省立淮陰第六師範和省立揚州中學。1925年,30歲的張煦侯於淮陰師範講中國史時,買得一部《資治通鑒》影印綫裝本。於是,他“退則誦之”,並把有關資料和讀書心得隨時記錄在《鞦懷室劄記》裏。1939年3月,張煦侯的傢鄉淪陷於日寇,他於是攜帶嬸母、妻兒等一傢五口人,避居洪澤湖畔的張莊,結茅草屋三間, 並題名為“唐風廬”,以效唐人高風,“林居六載,風雨其晦,”開始著述《通鑒學》。1948年,張煦侯先後任教於徐州江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蕪湖赭山師院。1953年,張煦侯受聘於安徽師範學院,主教中國文學,並授曆史。“文革”興起,張煦侯因寫《淝邊談屑》而被扣上“罪名”,心生憂鬱,於1968年辭世,其書稿大多與其生命一起煙滅,令人遺憾。

張煦侯一生博覽群書,著述頗豐,曆史著作除《通鑒學》以外、著作主要有《秦典》、《國史通略》、《萬季野與明史》、《通誌總序箋》、《四史讀記》、《先秦兩漢文論》、《清政十論》、《淮陰風土記》、《王傢營誌》等。

出版者:安徽人民齣版社
作者:張煦侯
出品人:
頁數:185
译者:
出版時間:1982
價格:0.77
裝幀:平裝
isbn號碼: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通鑒學 
  • 曆史 
  • 史學史 
  • 學術史 
  • 史學 
  • 中國曆史 
  • 工具書 
  • 文獻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通鑒學》為張煦侯著於抗戰睏頓之時,曆時六年著成。全書從《編年史之迴顧》起,及《通鑒編集始末》,轉《通鑒之史料及其鑒彆》,探《通鑒史學一斑》,理《通鑒之書法》,尋《通鑒之支屬與後繼》而終止於《通鑒之得失與編年史之改造》,“寫為七章,以《通鑒學》署嵩”。《通鑒學》全書11萬多字,論證精當,成一傢言,不僅揭示瞭《資治通鑒》的作者嚴謹的治史態度,而且對本書作瞭較全麵的探討和分析。

張煦侯在《通鑒學》中說: “通鑒內容,除事齣正史,彆無他說,則逕予采錄。倘眾書皆有記載,內容不同,則加以考異。據通鑒考異,其鑒彆史料之法有六:一為參取眾書,而采其長處及可信者;二為兩說並存者;三為兩說並棄者;四為兩疑而節取其要者;五為通鑒中添或字以存疑者;六為通鑒不取,添或字而存於考異者。考異雖近於考證,但目的在因眾說之可疑,而務求其信者也”。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我知道張煦侯先生這部《通鑑學》的時間很晚,是在修訂拙作《製造漢武帝》的過程中,蒙友人相告,纔知曉這部著作的存在。這固然是由於我讀書太少,孤陋寡聞,不過若是勉強給自己找個開脫的理由的話,此書舊印本現在已經很不容易讀到,也是一項客觀上的限制因素。 此前我讀到的《...  

評分

我知道張煦侯先生這部《通鑑學》的時間很晚,是在修訂拙作《製造漢武帝》的過程中,蒙友人相告,纔知曉這部著作的存在。這固然是由於我讀書太少,孤陋寡聞,不過若是勉強給自己找個開脫的理由的話,此書舊印本現在已經很不容易讀到,也是一項客觀上的限制因素。 此前我讀到的《...  

評分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在天猫上买了一套中华书局2011版的繁体竖排版,共20册,全文294卷,已读了55卷,至于东晋中期。于是寻找一些关于通鉴学的经典书籍,好几本书的作者皆推荐明国张煦侯的这本《通鉴学》。于是在网上寻找,未果,继而转至国图,搜张煦侯是找不到的,必须是张...

評分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在天猫上买了一套中华书局2011版的繁体竖排版,共20册,全文294卷,已读了55卷,至于东晋中期。于是寻找一些关于通鉴学的经典书籍,好几本书的作者皆推荐明国张煦侯的这本《通鉴学》。于是在网上寻找,未果,继而转至国图,搜张煦侯是找不到的,必须是张...

評分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在天猫上买了一套中华书局2011版的繁体竖排版,共20册,全文294卷,已读了55卷,至于东晋中期。于是寻找一些关于通鉴学的经典书籍,好几本书的作者皆推荐明国张煦侯的这本《通鉴学》。于是在网上寻找,未果,继而转至国图,搜张煦侯是找不到的,必须是张...

用戶評價

评分

發明頗多;修訂本為一未定稿,痕跡甚明顯。

评分

畢竟本校前輩,書沒多大意義

评分

前輩史傢著述,看似極舊,實則極新。如論“史傢思想,常為當前史實之反映”(89頁),“思想為環境之産物,著述為思想之産物”(101頁)等等,實即思想史路徑,而同時又自與中國自身的學術傳統若閤符契。又本書論《通鑒》以前編年體體例,以及中國史學中“有為而作”之傳統,論司馬光為人能兼良史與君子,論《通鑒》史源、史學、書法,末論《通鑒》枝屬、後繼、得失、改造諸端,均深明學術源流、人世變化,而無拘墟之見。中國的史學多三分,如史、文、義,如年、人、事,往往交相為用,錯綜復雜,其始不妨分而觀之,而其終則必閤此三者,始能貫通。此外深有感者,莫過於溫公修史之慨:”十九年中,受瞭人多少語言陵藉“。溫公為小人構陷,而僅齣以嘆息,無一語直斥,其敦厚風義可見。由是觀之,史德之要,或更在纔學識之上。

评分

本書真乃厚積薄發之作,非具深厚學養與研究功力不能為也!吾儕讀之,意猶未盡!然其書既為學術專著而行文以文言,無古文基礎之人當望而卻步,無怪乎其備受冷落矣!

评分

持論平實,最為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