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界对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史的研究蔚为风潮,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在关于现代文学的一片写实声中,他提醒我们另有一群作家曾以其激越的声音、独特的行止,为中国的现代经验另作诠释,其中的很多题目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的抢手话题。相对于传统海外学人作家的游子逐客姿态,李欧梵力倡游离的边缘批判立场,与许多当代文化理论不谋而合;而他那种时时处处用功、无所计较的治学态度,又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李欧梵教授的重要著作,多半以英文发表,有缘一读的读者毕竟太少,《现代性的追求》精选他多年来所写的论文,重新翻译编排。其中,谈论清末以迄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潮起潮落的篇章,最能见出他个人性情的发挥:应《剑桥中国史》大系之邀而作“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的长论,则在在可见他精辟允当的批评功夫。
李欧梵对五四时期的文学环境的精辟分析,观点独到而犀利。至少,海外学派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要比国内的要公正和清晰得多。
评分李欧梵对五四时期的文学环境的精辟分析,观点独到而犀利。至少,海外学派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要比国内的要公正和清晰得多。
评分不算评论。只是大概记录一下要点和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前一段时间写的。最后也没写完,就先贴在这里。) 第一篇文章谈民国早期报纸中是否有“公共空间”的问题,先讲《申报》“自由谈”中的游戏文章,以一篇《助娠会》为例。这篇东西有趣的是虽然它是篇科幻小说,而且想象...
评分李欧梵对五四时期的文学环境的精辟分析,观点独到而犀利。至少,海外学派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要比国内的要公正和清晰得多。
评分李欧梵对五四时期的文学环境的精辟分析,观点独到而犀利。至少,海外学派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要比国内的要公正和清晰得多。
读来不如《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顺畅。
评分这本的第三辑挺好。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面临着几种思潮:五四文学传统的主观个人主义、感时忧国的救亡道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文学观。借卡林奈斯库《五副面孔》的社会、文艺两重现代性来讲中国的追求,一方面是救国的希望促使的社会(科技、制度等)现代化,一方面是鲁迅等独异个人敏锐的反现代性质疑与颓废(但终究因为社会环境制约没有走得更远,故主流是学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而非现代主义)。参考了很多夏志清,梳理脉络非常清晰简洁。
评分在他的回忆中,曾经提到过有一个阶段,他比较深入阅读了西方现代理论,并尝试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中。这个说法,在本书所选取的论文中体现的很明显。也就是说,本书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中国自晚清以来就出现了中国式的现代性萌芽,这些萌芽通过报纸杂志上文学读物,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晚清民国以来的文学现代性想象,就成了本书的一个线索。本书从晚清的报纸谈起,然后进入鲁迅话题,通过鲁迅折射晚清民国时期的现代性问题。文章分析了鲁迅对于革命和铁屋意象,充分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内在矛盾。继鲁迅之后,李欧梵跳到了被人们所忽视的城市文学的评论,通过对施蛰存、穆时英和刘呐鸥的分析,展现了左翼之外,城市颓废文学的一幕。当然少不了对张爱玲的评论。最后用粗线条描述了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文学概貌。
评分2014年考研的时候这本书对我作用很大,尤其是讲《老残游记》的现代性那一部分。
评分从“浪漫”到“偏见“,但并不偏激,这本书里也有“余绪”在的。”学者散文"一点都不妨碍学术,耐读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