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迈考特(Frank McCourt)
美国著名作家,教师,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教书匠》等。
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作为爱尔兰裔,4岁举家迁回爱尔兰,在贫民窟度过苦难的童年。13岁辍学。19岁心怀“美国梦”只身重返纽约,做过酒店勤杂工、码头工人、打字员,当过兵,后来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前后教过12000多名学生,曾荣获美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全美最佳教师”,被誉为“老师中的老师”。1987年退休,开始正式写作。2006年,被授予“约翰•杜威教育奖”。2009年6月,病逝于纽约。
1996年,处女作《安琪拉的灰烬》出版,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靠着读者口口相传,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并创下在榜长达117周的纪录,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各大重要奖项。1999年,“安琪拉的灰烬2”《就是这儿》出版。2005年,“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出版。系列图书产生重大影响,正如《纽约时报》所评:“堪称多年来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
《安琪拉的灰烬》: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被《纽约时报》誉为“影响全球的成长小说杰作”荣获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
著名作家曹文轩倾情推荐!“巴学园”丛书里至今最好的两《安琪拉的灰烬》:一是《窗边的小豆豆》,一是《安琪拉的灰烬》。《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
读起《安琪拉的灰烬》,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高尔基的《童年》。同样是回忆童年,主人公都在艰难的情况下长大,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苦难,正如作者所说:“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由此可见成长的艰辛。 作者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悲惨童年:家庭贫...
评分看了几篇推荐评论,都没说到我心坎里去,还是自己慢慢来写吧。 很欣赏这样的文学,这样的写作方式。 能够说出来的委屈都不算委屈,哭天抢地的痛苦也不算痛苦。 看的时候没有掉一滴眼泪,却在看完回想全文写评论时鼻子隐隐有点发酸。 弗兰基的日子,如果放到部分作者笔下,绝...
评分这半个月的公交车时间全都交给这本书了,拥挤嘈杂的汽车环境与书中卑微困苦的生活状态对照进行着。看到最后一页时长叹一口气,想起Bob Dylan的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作者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中,拥有不幸的童年。妈妈软弱...
评分 评分关于这本书我就不罗嗦了,非常非常非常好看。Frank McCourt 把自己苦逼的爱尔兰童年写得让人一边哭一边笑,完全陷入疯狂的纠结之中。强烈推荐大家去买来看看,他用词很简单,句子很短,写得非常有画面感。所以获得普利策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下面这段真是精彩啊。 看看最...
不愧是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书中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家庭的悲惨遭遇,贫穷、寒冷、潮湿、饥饿、居无定所、子女夭折,苦难一直都在。奇怪的是书中没有强烈的怨恨和悲伤,有的只是平静的叙述。看过之后给人平实的感动。作者在晚年之际把自己曾经的艰难生活用文字呈现出来,困难并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给了他更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生命,再卑微也要努力燃烧过,哪怕最后成为灰烬。
评分和《布鲁克林有棵树》不同,书里所描写的现实更多的是一种赤裸裸的悲哀泥淖,很难令人闻到清新空气。但是即便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这样的一群家人,还是日复一日地挺了过来。作为主人公的弗兰克,小善小恶集于一身,是寻常的贫民窟少年,不同之处,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而不断努力,终于能拨开阴霾觅得阳光,甚而成长为一名与众不同的令人敬仰的教师,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读这本书的全程,我都忍不住这样想:如果弗兰克一家换个环境,生活在中国的贫民窟,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当他们没法维持日常的生活时,又去哪里领到救济呢(即便这救济金和救济物屈指可数,但至少也能解人一时之困)?如果艰难的岁月里物质上不能有一点点延续,孩子们的心志会更多地往哪一方面发展呢?真是又要想,又不敢想。
评分敢情爱尔兰人写东西都这样?
评分又是一个美国梦。结局微妙,但童年写得很漂亮。
评分就我一个人觉得这书磨磨唧唧的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