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重新阅读,这一次,引起我惊讶的,是芥川龙之介对于艺术那种庄严的使命感。他写了不少关于艺术大师的故事。对大师们追求臻于完美的执著,不仅强烈认同,更是景仰。写泷泽马琴那篇,创造过程中的动摇、悲观,灵感来时的兴奋狂喜不能自已,都像是自己的苦乐谈。这种创作的价值观...
评分-1- 关于芥川的许多中篇和短篇,我读过鲁迅的译本,读过文洁若的译作,包括这几年林少华译的新版。所以,即使不同译者在译作中不经意加入了自己的文字色彩,我也已经大概看出了芥川原本的模样。 相较于《地狱变》这样极致的悲剧,我倒觉得《鼻》这样不喧闹却还...
评分 评分《罗生门》第一次发表的时间是1915年,到今年刚好整整一个世纪。 一百年前刚发表《罗生门》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人推崇他,后来好友引荐到了夏目漱石的门下,才慢慢躁起名声。 老实说,至今我仍然觉得爱他的人太少,爱这本书的人太少,爱他笔下的故事的人太少。 总希望有更多...
评分虽然芥川龙之介的名声很大,读书之前我是并不抱太多期待的。甚至觉得这样的故事可能晦涩枯燥。 没想到翻开第一章就不能自拔。 他用生动的语言,连贯的描述,绘制出一个又一个迷你的世界。在这些世界里,我们懵懵懂懂,横冲直撞,有时候畅快淋漓,有时候似乎探索到什么的真相,...
芥川热衷于渲染一种阴郁甚至恐惧的场景,令人作呕或者惊乍的画面——比如罗生门里一根根拔头发,地狱变的烈火焚烧,字里行间有种极荒谬的沉重。而每一个人的恶又恶地耐人寻味,密林中尤为如此,三种说辞都看似自己认罪,而表述又都表现得自己合理合情而正义。故事毫不复杂,人性却淋漓尽致。 然而,橘这一篇意外地轻快甚至明亮,甚至不像一个故事而像是电影片段。芥川对于细节的笔力非常克制而精准。比如手帕,一瞥中揉皱的丝绸手帕几乎是绝地逆转性的描写,一种极为真挚的情感在先前的平静中才喷薄,连一地鸡毛的琐碎平庸里的生活也闪耀一点平凡却温情的光。 ps:以谈话录写到的爱情小说竟然像毛姆的笔风,冷峻地可怕,好好讥讽了一下爱情未圆满时的自我牺牲或者复仇精神。其他的篇目,印象或不深,或已无什么好说,略去吧不谈。
评分也许庸人如我,眼中的芥川不免有故弄玄虚之嫌,但不可否认,罗生门一文从结构和语言上的直指人心已经寒透骨髓。鼻,地狱变和橘也不错,其它短篇质量一般。本书大轴是不算小说的侏儒警语,睿智和做作只有一线之隔。芥川是超级文艺青年,积极的颓废,阅遍中西古今,涉猎美术音乐,过于聪明,也是一种宿命
评分还有没有哪个傻帽跟我一样以为《罗生门》是个长篇而且是电影《罗生门》的小说版?好吧,《罗生门》是个短篇,电影《罗生门》其实是根据《密林中》改编滴!《地狱变》写得那个惊心动魄!
评分恶之花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日本文化的捷径就是通过阅读日本文学,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佳作,内容结合魔幻主义和讽刺主义,芥川的文笔可以说惊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