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犬

黑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品人:
页数:235
译者:郭国良
出版时间:2010-12
价格:2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51952
丛书系列:麦克尤恩作品
图书标签:
  • 伊恩·麦克尤恩 
  • 小说 
  • 英国 
  • 英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黑犬 
  • 麦克尤恩 
  • IanMcewan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你可知道丘吉尔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忧郁症唤作“黑犬”?他曾坦言“我有一条陪伴我一生的黑犬”。胸中的阴郁、内心的折磨就像伺机发起进攻的黑狗一样,一有机会就咬住心口不放。而“恐怖伊恩”这一次狠狠揭开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沮丧,唤起的是文明的心魔,揪住了人性的缺口——“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的心态”。出没在长篇小说《黑犬》中的凶狠而神秘的动物,比黑夜还要黑,目露红光,像正在燃烧的煤块,觊觎着奄奄一息的欧洲文明的残骸,吞噬着改革与信仰的道德底限,叼住了文明的死穴,企图颠倒善与恶的本质——典型的麦氏黑色,在幽灵黑犬作祟的舞台,暴力,真爱,邪恶,救赎,演绎了一则有关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饱含怜悯而不多愁善感,行文睿智而丝毫不减诚挚,一部坦诚的小说,也是伊恩·麦克尤恩最富人性的作品。”

—— M. 约翰·哈里森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文风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小说敏锐生动地呈现了欧洲景象,并鲜活地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道德风貌。”

——《纽约时报书评》

“《黑犬》精彩地讲述了二战刚刚结束时,一对蜜月中的英国夫妇在法国山地一座小村庄和两条可怕的黑狗的惊险遭遇。”

——《标准晚报》

“在我看来,这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且我要明确地说,这本书的内涵很深厚。”

—— 安德鲁·毕伦,

《观察家报》

“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黑犬》具有电影画面般的特质……麦克尤恩的洞察力宛如历史的火山口中升腾的蒸汽。”

—— 《泰晤士报》

“这本书以其对视角转换技法的熟练运用,以及在叙事时间回放中进行的多层重构而闻名,生动地刻画了麦克尤恩的主题:我们固有的观念改变着我们看待、感受和铭记事物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深入人物角色内心进行挖掘的创作手法起到了一贯的良好效果。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倾向于纯粹的堕落与绝对的邪恶,以及一种危险的幸福的可能性;那两条如‘昏暗晨光中的黑色斑点’般的恶狗,能以任何形式重新出现。”

—— 《旁观者》杂志

“几乎是以超直觉般的机敏去轻触人类会被伤害的不同方式,《黑犬》是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久以来拓展形成的独特文学领域内的熟练之作……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对无助者的伤害,并全身心地移情书中,与受到威胁的受害者一起对抗气势汹汹的掠食者……证明当代小说最受人瞩目的复兴的又一力作……标志着麦克尤恩已转型为……一位因其人性的机敏和责任感而无比卓越的小说家。”

——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则关于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 《苏格兰人报》

“一本充满张力、令人难忘的书……关于邪恶的存在,以及邪恶是否能被理性的行动所击败。”

—— 《星期日电讯报》

“对善与恶的本质,政治改革和宗教信仰的道德底限,暴力的迷醉和真爱的救赎力量所进行的从容开阔的沉思——在不到150页的篇幅里,不留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或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容易读,却又很不容易读。两个人老人的痛苦一生,却是知其然的一生。固然,读得不知其所以然,但却让我反思人性的贪婪,不是物质的,而是思想的、政治的、信仰的。没有父母的孤儿渴望与别人的父母为友。有父母的,却挣扎着逃离。没有信仰的,附和强权。有信仰的,却孤老一生...  

评分

很庆幸在2012年之初,遇到了这位作家的这本书。感谢YM。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三个人,又像是一个人,一个人拥有感性和理性,当感性占上峰时,理性觉醒,不要感情用事哦,小心受伤害;当理性充斥头脑时,感性溢出,为什么要那么死板地对待一切?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每个人身体...  

评分

通过我(杰米里)对自己伯纳德(岳父)和琼(岳母)的情感生活为主线,描写两人的思想理念的不同来揭示战后的社会现象。伯纳德是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性社会,可以为人所操控,追求外在物质世界。而他的妻子琼是信仰论,唯修其心方能改变外在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略有不喜,涉及面太广,总想以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受到的影响来反映家庭和爱,但老夫妇太平面,以至于内心黑犬的出现后恐怖程度大打折扣,但话说前言那21页才是全书真正好看的地方啊

评分

【2014.8.12~8.17】值得读第二遍,虽然很多离题的内容(比如历史和信仰)让人厌烦,但在这厌烦中,竟然读着读着突然特别想了解德国的东德西德的分裂、柏林墙、纳粹、集中营这一类的东西。这本和《水泥花园》《切瑟尔海滩》都是展示描写人、细节功力的作品,可偷技。有因为写老人,为我偏爱之题材,更易读下去。但其中对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描写,还是为了写夫妻二人分裂之根源,(加上两条黑犬)还是为了文本根本的大隐喻【欧洲文明的残骸对改革与信仰的扼制】

评分

麦克尤恩最擅长的是让他编织的每个情境和层面都产生呼应,不光是表面情节上的,还有潜含的意思,同时这种编织又毫无刻意痕迹。这使得他的叙述很像生活本身,晦暗朦胧,像是任意偶然,却又有必然的方向。这本是读过的麦克尤恩小说中视野最开阔,却也是最脆弱、犹疑的一部,个人最欣赏这部。

评分

和想的不太一样。要重读。

评分

本来觉得故事有些松散,节奏有些拖沓,但合上书回想,这个故事只是没有那种巨大的戏剧性和悲剧感,但荒原上的黑狗,黄昏的牧羊人,村长的故事,踢人的德国青年,年少时的孤独……所有这些细节我都记得。以一种不宜察觉的方式,这个故事被注入了心中。就像《威尼斯之死》读时并不惊艳,回想时,却很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